昨日(9月17日),由工信部主导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结束意见征求之后正式对外发布。相较以往,准入条件全面提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按照本次公布的准入条件,今后具有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
除去在技术上的资金要求外,工信部也在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光电转换率上做足文章,要求企业生产的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和20%,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6.5%和17.5%。
实际上,工信部的这一准入门槛是沿用了国务院在7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大多在16%至18%之间,如果提升到20%那么要求相对严格许多。业内人士大多认为,该政策很好的避免了光伏制造项目的大量上马,对当前的产能过剩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同样的产品,产生的效率较高,那么就会占有比较高的市场份额,在固定的土地面积上,较高的光电转换率更能赢得市场欢迎。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理林金汉称,未来发电率较高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国家对多晶硅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要求是必然选择。
同时,按照规范,在生产规模上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需大于3000吨/年;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棒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申报符合规范名单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产能要求的50%。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对记者表示,由于今年我国光伏行业遭受欧盟“双反”冲击,光伏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7月份,国务院公布的发展意见中已经明确了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此外,工信部要求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对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等确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报行业主管部门及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对于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