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与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化工技术大会在山西晋城召开。大会围绕“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节能降碳、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广邀业界专家,共同探讨煤化工能源革命、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发展等议题。来自60余家企业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晋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困惑的时刻,必须解放思想,用创新突破来闯出一条希望之路。基于“十四五”现代煤化工面临的现实挑战,他建议行业上下继续攻关克难——在煤制烯烃、芳烃终端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合成技术,煤油混炼创新技术,煤直接生产化学品技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现代煤化工绿色节能节水新工艺技术六方面再进行创新突破。
“煤化工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与石油化工差异化和耦合发展之路。”李寿生表示,C₁化工中甲醇与合成氨作为化工原料生产新材料大有可为,煤炭制氢只要攻克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问题也前景广阔。他期待晋城在未来能够走出一条在资源优势上的技术创新之路,成为山西、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据晋城市副市长张鹏飞介绍,晋城已经具备年产350万吨合成氨、600万吨尿素、2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60万吨煤基合成油、14万吨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他表示,当前晋城市委市政府抢抓原料用能消费政策调整的机遇,正在以产业链延伸、化工园区认定、技改升级等为抓手,推动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说:“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大家能进一步增强了解,增进互信,达成更多合作意向。”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锁奎表示,在“双碳”“能耗双控”等政策背景下,传统化工行业发展既面临着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又面临着能源革命、技术升级等历史机遇。顺势而为、战胜挑战,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在一起,更强大!”《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在致辞中谈道,煤炭是晋城之本,无烟煤化工是晋城转型升级之核、保民生之基、保就业之途、保财政之源,报社长期关注山西化工与晋城无烟煤产业的发展。未来,报社也将在“煤化一体化”“无烟煤气化”“无烟煤材料化”“走出去,引进来”等领域加强合作,为晋城化工产业的持续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稳肥增化”是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在会上分享的核心观点。他建议,晋城市继续围绕提升化肥竞争力,稳定无烟块煤消费量和经济效益;打造新型化工产业和增长点;建设晋城无烟煤特色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路径发展。一方面完成气化升级改造,扭转无烟煤“间歇”气化的形象,将尿素产量稳定在600万吨左右,巩固化肥基地基础;另一方面加快产业链延伸,改造提升甲醇、合成气的竞争力,降低成本。
面对晋城市2024年9月前全部淘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的要求,山西今日智库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文林提示,煤矿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全国无烟煤价格下滑的措施,例如和可以使用无烟煤的电厂进行合作,推广无烟煤资源确保煤炭产品销路等。山西省政府也应统筹布局全省的新型煤化工,优先核准支持使用本省的无烟煤。晋城市政府也可在煤基碳材料新产业等方面提前布局,寻找突破口。
在节能降碳方面,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处长刘思明则为煤化工相关行业指明路径,并建议企业按源头降碳、过程降碳、末端降碳的优先级顺序,依照自身选择路径的降碳效率制定方案。“能源替代比决定降碳路径经济性和降碳效率。”他总结说,在不考虑非市场政策手段的前提下,只有当能源价格比低于替代比时,才能发生能源的经济替代。但他也指出,降碳的路径效率和可调性存在矛盾,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化工经济发展中心副总经济师关世太以九江石化、中煤陕西等公司的实际案例,通过分析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总结为“规划先行、业务导向、数据驱动、流程优化”四个阶段。他指出,化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目标就是安全地赚钱,透明地管理,愉快地工作,而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在智能制造水平上还有待提高。此外,他还介绍了《石化和化工行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指南》,设定初始级、规范级、数字级、协同级和智能级5个等级,供企业评估自身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会前,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与《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顺利签约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实现强强合作。
本次大会由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晋城市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张晋峤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