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是一个创造奇迹和发现惊喜的地方。历经半个多世纪,在一代代治沙人的顽强接力中,创造了惊人的绿色奇迹。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乌审召工业园中,一座“硬核”煤化工智能工厂——内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正以绿色为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智造”惊喜。
中煤蒙大公司厂区夜景
“三无”——
智能工厂之初体验
内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中煤蒙大公司)是中煤集团旗下的二级子公司,主要负责中煤集团在鄂尔多斯地区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60万吨聚烯烃项目,总投资106亿元。
走进占地面积197公顷的厂区,最直观的感受是洁净与安静。空气中看不到粉尘飘荡,闻不到化学品异味,看不到生产装置跑冒滴漏。记者初入工厂体验到的是“无人、无味 、无噪音”的“三无化工厂”。于外行来说,单纯靠感官不能体会其“智能”所在,于是记者跟随中煤蒙大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李俊杰开始了由表及里的探秘之旅。
智能制造高精高效
人靠五官感知事物,智能工厂亦有此“能”。
中煤蒙大公司在设计阶段就超前将“智能基因”植入到基础工艺、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及智能管理四层体系,可谓配套了全流程、无盲区的超级感知系统。
李俊杰指着车间设备上、机台上的各式传感器介绍说:“除了可以看到的传感器,我们还应用了很多军工领域的先进监测技术,比如利用高性能光纤传感技术监测设备振动频率的变化;利用热成像技术对设备及管线局部过热、管壁减薄、管束内漏等现象进行监测;还有应用大机组状态监测技术和远程诊断服务,已经实现了对14台大机组的设备管理及检维修工作数字化。”
企业展厅内人机对话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覆盖全厂、技术领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主要生产装置实现了先进控制,自控投用率、生产工艺数据的自动数采率均达到96%以上。无处不在的智能装备及各类传感设备就像工厂的“眼、鼻、耳、手”,实时、敏锐、精确地采集着温度、压力、流量、声音、气体浓度等数据及变化情况,这较之于传统人工巡检优势不言而喻。
“无人工厂”只是智能工厂的一面。在中煤蒙大的包装储运中心,产品从包装到入库再到装车出厂,均由自动包装机、分拣机、码垛机、传输机完成,只需要几名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设备检查、确认即可完成,其余均由智能设备作业。2017年12月,原料甲醇和液态产品衡器系统的智能升级改造完成,将原来繁杂的称重管理工作变得高效、简单、便捷,消除由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弊端及不安全行为,提高计量效率,每天可节省时间6至7小时。
产品包装无人化
“中央大脑”赋能高质量发展
“感官系统”采集的数据搭载公司自建的云数据中心、4G专网等“神经系统”,实现了信息流的高效传递和全面贯通,最终集成于智能工厂的“大脑”——中央控制室。
完成智能升级改造的应急指挥平台
在中央控制室,站在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前就可将工厂各环节的运作情况尽收眼底。接岗的职工在操作区打开交接班模块,轻点鼠标便可知上一班及正在进行的生产情况。
中央控制室实时监测生产运营情况
不仅如此,这里还集成了以三维可视化工厂模型为核心的协同平台,逐步建成与实际工厂最为接近的“孪生工厂”。“孪生工厂”复制于现实工厂,虚拟先行,可以对产品、制造过程乃至整个工厂进行虚拟“演练”,从而提出最优方案,智能化辅助生产管理。
“超级感官”采集数据,“神经系统”互通信息,“中央大脑”集成分析,并通过可视技术进行推理预测,实现科学决策、精益管理。得益于此,中煤蒙大公司自2016年4月投料开车以来,保持“安全、稳定、长周期、高负荷”运行的良好记录。2018年,DMTO装置平均负荷接近110%,实现甲醇单耗控制在3.0左右,处于行业最好水平,每年仅此一项就可创效上亿元。
作为后起之秀,中煤蒙大公司以智能化工厂的高标准建设起步,换道超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不断“智造”惊喜。2018年,中煤蒙大煤化工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煤化工行业唯一一个获批国家工信部“2018年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项目”,同时也入选了自治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李俊杰说:“我们将继续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指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推动现代煤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