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在国家授奖标准提高、授奖数量减少的形势下,中国石化(600028,诊股)此次仍获6项奖励,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其中,“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9家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了我国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中国页岩气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从起步到引领的跨越,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涪陵页岩气田探明地质储量6008亿方,已累计产气突破150亿方,其中2017年产气60.04亿方,日销售页岩气最高达1670万方,可满足3340万户居民的生活用气需求,成为“气化长江带”的重要资源基础,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缓解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市场供应压力,加快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S-MTO)”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燕山分公司共同完成。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全流程MTO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甲醇制乙烯、丙烯全流程工艺技术的产业化,不但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先进、成套、可靠的技术支撑,而且为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开辟了一条新路。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由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参与完成。该项目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完成的“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由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牵头完成的“烃类分子结构导向转化的化工原料高效生产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由石油大学、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共同完成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简称奖励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5年,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总数控制在300项以下。”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约为65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石化仍斩获6项大奖,实属不易,丰硕的成果源于中国石化始终坚持“振兴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主业发展,完善科研体制,创新科研机制,坚持开放创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目前,中国石化共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10家分院,形成“一个整体、四个平台、统一计划、集成开发”的科技创新体制,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节能环保公用技术四大技术平台,并建立了日益紧密的产销研用、产学研结合机制。
近年来中国石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化累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46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7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70项;累计获专利奖96项,其中金奖19项,优秀奖77项。
中国石化科技人才辈出。2017年,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公布结果,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科技部主任谢在库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中国石化共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2017年,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马永生星”,它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的名字命名,这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