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中国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报告称,预计2017年中国全年天然气消费量2303亿-2343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7%,同比增长245亿-285亿立方米,增速11.9%-13.8%。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1-9月天然气产量、进口量、消费量分别为1088亿、644亿、1677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0.8%、26.5%、18.44%。根据供需预测,今年供暖季(11月15日-3月15日)天然气供应总缺口为105亿方,比去年增加17亿方,同比增加20%。
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在 2010 年只有 12%, 2013 年已经攀升到 31%, 2014、2015年呈现企稳态势,2016 年至 35%的水平。2017年是我国天然气由冷转热的转折之年,随着冬季供暖期的来临,天然气供应压力更加严峻,我国天然气的生产遇到了瓶颈,需要依靠外部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而居高不下的对外依存度,也急需我国在天然气供给端做出改善,保障我国天然气供给安全。然而我国的煤炭生产量又巨大,随着煤制气工艺水平技术的不断进步,急需煤制气弥补这一天然气缺口。
煤制气是一种近年来许多产煤大国比较流行的科学技术,指煤与蒸汽,氧气在高温(最高 1300 摄氏度)高压下反应,产生主要由一氧化碳、甲烷、氢的混合气,再经甲烷化处理生产 代用天然气(SNG) )。按工艺可分为间接甲烷化制天然气和直接甲烷化制天然气。
煤制气能源转化率高达 60%-65%,水耗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少,科学技术相对成熟,是生产石油替代品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在建、拟建项目多采用 Lurgi 和 BGL 炉固定床气化工艺,合成气转化率高、产品热值高。
伴随着冬季来临,开始供暖, 全国各地“煤改气”的实施,北方天气然需求急速上升,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天然气销售分公司营销处开始在各区域销售公司压减销售气量,随着天然气供应形势严峻,北京、青岛等多地都上调了天然气价格,幅度多在10%左右。面对紧俏的天然气市场,各地天然气又面临紧缺,在这种市场下,这几年呼声很高,国家政策鼓励的煤制气发展又到了什么水平了呢?
在今年的年初,有报道称, 我国共有不同阶段煤制气项目接近70个,包含已投产、在建、前期准备中、已签约项目和计划项目,涉及产能超过2000亿立方米/年,大部分仍然处于计划在建状态。当初预计,实际投产的煤制天然气产能为 399 亿方/年,尚待投产的煤制气能力为 938 亿方/年,已经超过测算的十三五期间的天然气供需缺口 862 亿方/年,预计很理想,现实很残酷,事实会是怎样?接着往下看。
今年的6月16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煤制气项目——新疆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始试生产,成功将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转换成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并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往浙江。整个项目共完成22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国产化率达96.28%,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且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的7月4日,在国家政策向清洁能源过渡过程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能源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进煤制气产业示范,支持煤层气、页岩气、煤制天然气配套外输管道建设和气源就近接入。
此前,国家能源局下发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指出,预计2020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170亿立方米/年。明确建设苏新能源和丰、北控鄂尔多斯、山西大同、新疆伊犁、安徽能源淮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分别承担相应的示范任务。
7月17日,内蒙古华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日前已接近尾声。内蒙古华星新能源煤制气项目总投资约249亿元,年可生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焦油45万吨、石脑油10万吨、硫磺12万吨、粗酚6万吨、液氨5万吨,可转化煤炭3100万吨。
9月15日,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煤炭深加工重点项目和国家3个煤制气示范项目之一的北控鄂尔多斯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在准格尔旗开工。
煤经气化等系列工序后进入天然气长输管道输送至用户,主要供应北京及周边地区城市。北控煤制气项目的开工,也填补了准格尔旗煤制天然气产业的空白,促进当地初步形成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一年过去了,面对相对紧缺的天然气市场,煤制天然气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11月23日中国化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实际投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一共四个,分别为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内蒙古克旗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伊犁新天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汇能16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四个项目设计总产能为131亿立方米/年。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大唐克旗、内蒙古汇能和新疆庆华三个项目目前只建成投产了一期工程,产能分别为13.3亿立方米、4亿立方米和13.75亿立方米,均为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一;仅有伊犁新天项目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次建成20亿立方米设计产能。目前已投产的四家煤制气项目总产能为51亿立方米/年,今年上半年总产量仅11亿立方米,仅占总产能的21%;煤制天然气投产以来的实际平均产量,也仅为投产产能的5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天然气市场,煤制气的产量略显不足,原因可能是一段时间内,煤制天然气的成本还处于高位,往往数倍于常规天然气,煤制气临时结算价格又远远低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了天然气成本和售价的倒挂,导致企业长期处于高成本产出,低收益回报的严重亏损局面。企业基本的生产运营同时也受到天然气调峰及市场价格低迷等因素的影响。
面对如此形势,企业目前许多地方还需要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有:保持气价的稳定、煤制气专项补贴、保持金融环境的稳定及先行落实清洁能源产业基金等问题,什么都依靠政府,这并不是长远之际。
中美天然气谈判后,美国瞄准了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中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立,长远来看,天气价格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只有不断改进科技水平,不断科学的降低煤制气的成本,才会有立足之地,面对不断加快的体制改革,把竞争性的环节放给市场,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实行公平开放,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才是应对中国天然气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使煤制气与其他类型的天然气和平共同发展。
伴随着冬季来临,开始供暖, 全国各地“煤改气”的实施,北方天气然需求急速上升,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天然气销售分公司营销处开始在各区域销售公司压减销售气量,随着天然气供应形势严峻,北京、青岛等多地都上调了天然气价格,幅度多在10%左右。面对紧俏的天然气市场,各地天然气又面临紧缺,在这种市场下,这几年呼声很高,国家政策鼓励的煤制气发展又到了什么水平了呢?
在今年的年初,有报道称, 我国共有不同阶段煤制气项目接近70个,包含已投产、在建、前期准备中、已签约项目和计划项目,涉及产能超过2000亿立方米/年,大部分仍然处于计划在建状态。当初预计,实际投产的煤制天然气产能为 399 亿方/年,尚待投产的煤制气能力为 938 亿方/年,已经超过测算的十三五期间的天然气供需缺口 862 亿方/年,预计很理想,现实很残酷,事实会是怎样?接着往下看。
今年的6月16日,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单体煤制气项目——新疆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始试生产,成功将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转换成清洁环保的天然气,并将通过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源源不断地送往浙江。整个项目共完成22项重大技术、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任务,国产化率达96.28%,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且多项指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的7月4日,在国家政策向清洁能源过渡过程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能源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进煤制气产业示范,支持煤层气、页岩气、煤制天然气配套外输管道建设和气源就近接入。
此前,国家能源局下发的《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指出,预计2020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170亿立方米/年。明确建设苏新能源和丰、北控鄂尔多斯、山西大同、新疆伊犁、安徽能源淮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分别承担相应的示范任务。
7月17日,内蒙古华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日前已接近尾声。内蒙古华星新能源煤制气项目总投资约249亿元,年可生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焦油45万吨、石脑油10万吨、硫磺12万吨、粗酚6万吨、液氨5万吨,可转化煤炭3100万吨。
9月15日,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煤炭深加工重点项目和国家3个煤制气示范项目之一的北控鄂尔多斯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在准格尔旗开工。
煤经气化等系列工序后进入天然气长输管道输送至用户,主要供应北京及周边地区城市。北控煤制气项目的开工,也填补了准格尔旗煤制天然气产业的空白,促进当地初步形成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一年过去了,面对相对紧缺的天然气市场,煤制天然气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11月23日中国化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实际投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一共四个,分别为新疆庆华55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内蒙古克旗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伊犁新天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汇能16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四个项目设计总产能为131亿立方米/年。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大唐克旗、内蒙古汇能和新疆庆华三个项目目前只建成投产了一期工程,产能分别为13.3亿立方米、4亿立方米和13.75亿立方米,均为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一;仅有伊犁新天项目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次建成20亿立方米设计产能。目前已投产的四家煤制气项目总产能为51亿立方米/年,今年上半年总产量仅11亿立方米,仅占总产能的21%;煤制天然气投产以来的实际平均产量,也仅为投产产能的5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天然气市场,煤制气的产量略显不足,原因可能是一段时间内,煤制天然气的成本还处于高位,往往数倍于常规天然气,煤制气临时结算价格又远远低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了天然气成本和售价的倒挂,导致企业长期处于高成本产出,低收益回报的严重亏损局面。企业基本的生产运营同时也受到天然气调峰及市场价格低迷等因素的影响。
面对如此形势,企业目前许多地方还需要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问题有:保持气价的稳定、煤制气专项补贴、保持金融环境的稳定及先行落实清洁能源产业基金等问题,什么都依靠政府,这并不是长远之际。
中美天然气谈判后,美国瞄准了中国的天然气市场,中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立,长远来看,天气价格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只有不断改进科技水平,不断科学的降低煤制气的成本,才会有立足之地,面对不断加快的体制改革,把竞争性的环节放给市场,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实行公平开放,通过增加竞争来降低成本,才是应对中国天然气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使煤制气与其他类型的天然气和平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