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神华宁煤集团年产400万吨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举行首批产品装车发运仪式,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全球单套装置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背景下,煤制油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多远?“十三五”期间,煤制油会呈现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近日,3位嘉宾来到经济日报社经济圆桌演播室,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对话,为煤制油发展建言献策——
技术难题已破解
近年来,我国在煤制油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但在煤制油发展提速的同时,社会上的质疑声也不少,比如,能源转换效率问题、用水问题等。从技术层面看,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岳福斌:发展煤制油,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能解决我国高端油品短缺问题。从能源革命角度看,不直接燃烧煤炭,将其作为原材料转化为油,可以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从产业布局看,把煤制油项目放在西部,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与发展,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煤制油的发展中,确实有不少人提出了担心和质疑。现在看来,这些质疑基本上都有了答案。比如,有人认为煤制油是用三个能源置换一个能源,不值得。实际上,煤制油的能源获取率是高于电厂的;说它浪费水,但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比一般工业项目省水,而且没有太多蒸发和跑冒滴漏,洁净后可以循环利用;说煤制油会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会污染环境。其实,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集中的,容易捕捉搜集,可以当成原材料,实现变废为宝。
焦洪桥:一个百万吨煤制油项目建设周期一般需要4年到5年。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可以积累十分丰富的经验,攻克众多技术难题。目前,神华集团既有百万吨级的煤炭直接液化装置,也有百万吨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直接液化装置设计水耗是吨油品10吨,经过节水改造,目前不到6吨;间接液化装置设计水耗是吨油品6.5吨。这两个装置在节水方面仍有潜力,计划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将水耗再降低20%。
此外,煤制油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制造业、加工业、材料科学等。
张晶泉:伊泰一直以煤炭的产、运、销为主业,经历过煤炭挖出来却运不出去、卖不掉的困难岁月,也经历过10年黄金期的高速发展。从煤炭行业转型的角度看,煤制油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伊泰煤制油项目在用水和转化效率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破。从能源转化效率看,煤炭直接液化的转化效率能达到58%,间接液化的转换效率能达到43%,这两个指标已经远远高于一般的火电厂40%左右的转化效率。此外,在用水的问题上,伊泰的煤制油项目采取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97%,冷却水的充分利用率可以达到98.7%。目前,万元工业增加值的水耗控制在10吨以内。
减税降费很必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煤制油实现了技术多样化、产品多元化的良好趋势,产业雏形已经基本上显现出来。怎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煤制油产业的发展?
岳福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应该把产品质量、运行效率稳定下来,再去考虑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目前,煤制油项目还处于示范阶段,除了在技术方面和安全性方面要实现新突破,经济性方面同样十分重要。
根据测算,我国煤制油示范项目中柴油的税负是36.82%,石脑油的税负是58.98%。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在这一税负状况下,煤制油项目基本上只能“赔本赚吆喝”。数据显示,2016年在现行的煤价和税收政策下,煤制油企业每生产一吨柴油亏损1392元,每生产一吨石脑油亏损1836元。
煤制油生产的油品是以煤炭为基础,不能享受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红利。我国目前的消费税政策,并没有把石油基和煤基炼油这两项工艺区别开来,没有把已经成熟的炼油产业和一个成长型的新兴产业区别开来,没有把一个一般生产型的产业和一个战略示范型的产业区别开来,而是把煤制油混同于一般的石油产业纳入税收范围,这对于煤制油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十分不利。
焦洪桥:煤制油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项目。一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投资一般在160亿元左右,其主要成本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原料原油成本,二是消费税。煤制油的投资规模更大,神华宁煤的煤制油项目从开始建设到建成历经17年时间。这期间的成本,折旧、财务费用占了很大比例,同时消费税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煤制油的消费税,总体上与成品油的消费税是逆向的。也就是说,原油价格低了,成品油的价格就低。为了控制消费,政府会加大对油品生产商的征税。但煤制油的成本是一定的,这无疑加大了煤制油企业的负担。因此在低油价的情况下,为使煤制油产业能够更好发展,应该把煤基的石油消费税降下来。
张晶泉: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政策支持。为了煤制油项目能够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煤制油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应积极探索和实施煤制油项目消费税分段减免政策。按照目前煤炭液化产业的发展和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应对列入“十三五”煤炭深加工发展规划的及之前已经建成的煤液化项目给予阶段性的扶持。
再创一个大庆油田
煤制油在煤炭“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类模式中排在第一位,“十三五”期间煤制油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
岳福斌:现在我国煤制油示范项目有9个,形成产能规模740万吨,加上之前获批待建的220万吨项目,到2017年末将达到960万吨。“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有伊泰伊犁100万吨间接液化、伊泰鄂尔多斯(10.560, 0.03, 0.28%)200万吨间接液化、伊泰新疆200万吨间接液化、神华宁煤400万吨(二期)间接液化、神华鄂尔多斯320万吨(二期)直接液化、兖矿/延长榆横400万吨间接液化、潞安长治80万吨(二期)煤液化等项目陆续投产,这样将使煤制油产能在“十三五”末达到2810万吨。按照70%左右制成的燃油成品核算,每年将生产2000万吨煤制油品。
不过,我国煤制油规模还有点小,发展速度也有点慢。按照目前我国每年成品油消费6亿吨左右的规模来测算,我国煤制油发展第一阶段的“小目标”应该是达到5000万吨的产能规模。第二阶段的“中目标”,则是实现1亿吨左右的煤制油产量,从而使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降到50%以下。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也使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更好的化解。
焦洪桥:未来几年煤制油产业的产能达到5000万吨甚至1亿吨的产能规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煤制油企业而言,首先要加强煤制油装置的开发和管理,努力实现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协同发展,使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产品形成互补。其次,要努力在产品多元化上下功夫,实现煤制油产品精细化、多样化,使煤制油行业更具竞争力,保证煤制油项目健康稳定发展。
张晶泉:应进一步明确煤制油产业的战略定位,调整产业布局,加快项目调整。再过10年,煤制油的产能规模若能达到5000万吨,就相当于再创了一个大庆油田。
让煤制油成“第四桶油”
为促进和适应煤制油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我国相关体制机制需要哪些相应改革?
焦洪桥:一是要继续加大装置的研发,当前的装置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要加强产业监管,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化监管,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力度,推进各种技术路线、各种生产工艺、各种产品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要力争在石脑油和汽油、柴油的深加工、精细化方面取得突破,真正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这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张晶泉:应推进油品化工品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产品多样化。基于各类煤制油主副产品的优劣势,综合考虑与石油化工产品的优势互补性以及市场需求,在油品调和、油品化工品界定、油品质量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标准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深化油品物流体制改革,实现油品有序运输。进一步推动成品油批发经营市场化,组建专业化的油品管网公司,实行第三方油品物流服务,并搭建能够覆盖生产、运输、消费的油品物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岳福斌:煤制油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发展煤制油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煤制油产业各地区应该联起手来打破门户之见,打破所有制之框,打破行业垄断,这样才能把煤制油产业打造成为像中国核电(7.200, 0.04, 0.56%)和高铁一样的世界名牌。
随着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提高,煤制油示范项目会逐渐多起来。项目建设不能再走煤炭产业过于分散的老路子。煤制油企业,既不能搞成一家,也不能搞很多家,要形成三家到五家大型煤制油大集团。在宏观方面,应该努力使煤制油产业成为中国的“第四桶油”。从微观方面来讲,煤制油企业之间应该各自保持积极性,共同合作搞技术攻关和公共设施建设,寻求共同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