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报记者1月16日从内蒙古伊泰煤制油公司了解到,作为我国首个采用煤间接液化工艺的16万吨/年煤制油装置,2016年该项目共计生产各类油品19.45万吨,其中柴油仅33.39吨,占比为0.02%,而正构液体石蜡、重质液体石蜡、正构稳定轻烃等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占比大幅攀升。记者了解到,在低油价、高煤价的双重挤压下,为提高盈利能力,国内煤制油项目纷纷转向增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低迷、2016年煤炭价格受去产能驱动价格超预期上涨,另一方面国内成品油消费税居高不下,导致国内煤制油企业的综合成本很高,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伊泰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建生介绍说,目前柴油产品要交消费税1411元/吨,石脑油2105元/吨,仅消费税一项就占成本接近30%,大幅降低了煤制油项目的盈利能力。
相比之下,生产精细化学品附加值高,并且不需要缴纳成品油消费税。因此,伊泰集团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新增正构液体石蜡和正构稳定轻烃等精细化工产品,2016年正构液体石蜡占油品中的比例为18.55%、液体石蜡为8.61%、1#重质液体石蜡为15.66%、正构稳定轻烃为14.22%、稳定轻烃为10.27%、费托蜡为18.61%。其中正构液体石蜡主要用于生产二烷基苯磺酸钠,用作各种洗涤剂,用途广、用量大,而目前石化路线的正构液体石蜡产量有限,伊泰集团通过转产正构液体石蜡,填补了市场空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悉,目前用于高端消费领域的全精制石蜡价格达到2万元/吨,且销路不愁。
山西潞安集团煤制油项目也另辟蹊径,开发出转产低芳溶剂油、正(异)构溶剂油、液体石蜡、特种蜡的新工艺,通过费托合成间接液化工艺生产Ⅲ+加氢基础油及Ⅳ类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其生产的5万吨/年全系列高端车用润滑油和5万吨/年工业润滑油脂,成为继“昆仑”、“长城”之后,国内第三个利用自有资源独立生产高档基础油、润滑油的民族品牌。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启文表示,兖矿煤制油也在筹备生产一些精细化工产品。他认为,在当前环境下,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必须以提高技术经济性为方向,走产品多元化道路,提高调整切换灵活性,从而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业内专家表示,煤间接液化的高温和低温费托合成工艺所能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种类和比例都不尽相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低油价、高煤价、消费税是目前压制煤制油行业的三座大山,2016年全行业业绩表现惨淡,凸显调整转型的迫切要求。
煤间接液化制油装置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不仅能产油,还可以转产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如石油化工不易获得的长链α-烯烃、高凝点石蜡等,种类至少有几十种之多。因此,在目前生产油品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煤制油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转产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市场风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煤制油产业求新谋变,不仅应体现在及时灵活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上,还要体现在产业链思维上。比如,费托合成制取的蜡主要成分为C23~C60烷烃,正构烷烃含量达80%以上,经过精细分割,可将其分成不同熔点的系列精制蜡,通过深加工和精细分割,煤制蜡可以延伸出多条高值产业链。
煤制油产业求新谋变,还需要结合所产精细化工产品的物化特性与市场状况,翔实评估、论证产品需求以及产品链潜力。国内煤制油用的是铁基催化剂,与南非所用的钴基催化剂相比,所产的精细化工产品特点就不尽相同,如国内煤制油副产的混合醇中,甲醇和乙醇占约50%。这些产品要如何高值利用,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更多煤制油项目的相继投产,未来煤制油产业或进入新一轮竞争。转变思路,求新谋变,走精细化、差异化、高端化的路子,产业才能挣脱窠臼,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