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亮点纷呈。其中煤化工的发展信心、废水治理、二氧化碳减排等关于煤化工绿色转型发展的3个话题,更引来参会代表们直抒胸臆,让听者大获其益。
关于煤化工的转型突破
低油价下现代煤化工还要不要发展、该怎么发展?在这点上,与会人士的看法基本一致,现代煤化工既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又是满足清洁油品、天然气及石化基础原料巨大需求的有益补充,前景依然广阔。应坚定信心,冷静、科学、慎重地对待现代煤化工,通过升级示范、合理布局、技术高端、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突破与转型。
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现代煤化工仍将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但追求数量已不再是主要目标,而是要走出一条突破与转型发展的新路,即通过“升级示范、合理布局、技术高端、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十三五”期间,使我国现代煤化工在控制总量、完善技术、减少排放的基础上迈出稳健增长的新步伐。预计到2020年,我国煤制油产能将达120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将达2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将达1600万吨,煤制芳烃产能将达10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达600万吨,现代煤化工不仅在量上取得优势,更在质上取得突破。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谈到,“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应在完善现有示范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升级示范,在解决好用水、碳排放、竞争力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发展,还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支持企业“走出去”。
有代表表示,低油价的到来尽管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十分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是一个契机,为该产业回归理性、系统规划科学发展路径创造了条件。现代煤化工的当务之急是开好示范工程,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探索出一条清洁、环保、高效的发展之路。
记者注意到,出于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的信心,不少大企业制定了各自的“十三五”突破升级规划。陕西煤化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表示,该公司煤化工发展将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分质清洁转化和精细化转化,在陕西、内蒙古、新疆矿区打造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多联产工业园区,在关中及东部发达地区打造煤基高端精细化工园区;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强调,神华的发展思路是在煤、水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允许的基础上推进规模化、一体化、基地化建设,同时发展大型化、分质联产化、产品精细化、清洁高效化技术;中煤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晓东提出,中煤煤化工产业将分批次、分步骤,全面启动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废水的最好出路
煤化工废水是制约我国煤化工发展的第一道坎。对此,专家给出了各自的分析和建议。
据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主任徐炎华介绍,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突出难点在于高浓污水的有效处理。煤化工高浓污水通常产生于兰炭生产以及煤直接液化制油过程(煤间接液化制油产生的废水虽然浓度高,但生化性不差,可进行生物处理)。此类高浓污水的处理,不仅要效果好,而且要成本低,操作也要比较稳定。事实上,由于煤种、气化技术、前处理技术(尤其是酚氨回收操作)的差异,这些高浓污水在具有浓度高、毒性大、成分复杂的共性特征的同时,又常常表现出水质水量相当大的差异性和波动性,从而使得传统生化为主体的处理工艺难以适应其水质特性和冲击负荷。设施运行普遍不大稳定,处理效果大多达不到设计要求。
徐炎华强调,第一,环保设施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必须与主体生产装置的设计同步进行、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滞后,更不能相互脱节。否则,零排放将难以实现。第二,建立全厂水平衡,明确用水环节和产污环节,拓展中水回用途径、把握回用水水质要求,实现一水多用、四季柔性调度,真正把单位产品的水耗降下来。第三,比选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应着眼全流程。污水处理系统各单元实际上环环相扣,盐渣是否属于危废、蒸发器能否运行正常、膜装置是否经常污堵、生化设施能否正常有效地运行,都与其前面的操作单元直接相关。同时,也应关注二次污染,“三废”之间常常相互转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本测算也不能以偏概全,应综合考虑、科学评估。第四,行业应组织优势力量,分工合作、协同创新,针对典型产品和典型工艺,尽快研究制定污水近零排放技术规范,以提升行业水处理整体技术水平,共同破解行业水污染、水耗高的关键难题。
北京金源化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平谈到,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业主环保意识不强;环保部门监督不力,赏罚不分明;达标标准不明确;处理工艺技术不成熟;投资不到位;低价中标;行业内尚没有统一的认识,等等。而煤化工废水既与原水、煤质有关,也与气化炉有关,还与产品生产主体工艺路线以及企业对废水的处理认识有关。因此,未来煤化工废水处理应实现水质特征化、技术工艺化、设施装备化、过程自动化、方案系统化、废水资源化、资源功能化。这是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最好出路。
张和平同时建议,应将废水(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还要尽快实行对生产企业的原水总量和污水排放总量双控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对节水减排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性支持。
国家环保部环评中心石化轻纺评估部主任助理刘志学则提出了以“生产工艺环保比选、工艺设计思路改革、大水系统管理体系、合理确定排污去向、攻克污染处置难题”为主的煤化工废水处理全流程控制方案,强调煤化工企业应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水的有效利用,将企业的全部用水部门当成一个整体水网络来优化,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最大,同时废水排放量达到最小。
关于碳交易的深度影响
“对于明年将要全面启动的碳排放交易,目前不少煤化工企业还处在观望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很多企业甚至对碳交易非常抵触,认为这又给煤化工企业发展增添了一道阻碍。实际上,通过碳交易这一市场机制,是助力煤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昕强调。
据张昕介绍,煤化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其中,由于工艺路线、原料和管理水平的差异,通常煤制烯烃为每吨烯烃排10~11.1吨二氧化碳,煤间接制油为每吨油品排6.1~8.5吨二氧化碳,煤直接制油为每吨油品排5.8吨二氧化碳,煤制天然气为每千标方排4.8吨二氧化碳。“十二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3个主要现代煤化工生产路线的规模总量超过千万吨,如果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十分惊人的。据中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测算,2015年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4.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以上,约占化学工业排放总量的20%~30%。
“如此之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和严峻的挑战。要实现煤化工的跨越式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就要发展绿色煤化工。未来现代煤化工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从节能减排入手,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而参与碳交易是破题的关键。要通过碳交易这一市场手段,对二氧化碳减排形成倒逼机制,给煤化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现代煤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张昕指出。
张昕谈到,碳交易机制设计的真正目标是让企业实现低成本减排。控排企业在完成控排目标的前提下,把多余的配额拿到碳市场上销售,使其减排工作得到经济收益,这个收益可以再用来激励企业的减排,或用于减排创新技术的开发,同时还可用于企业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碳市场提供了一种金融资源,通过碳金融,撬动资金和技术流向煤化工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我个人认为有些企业误解了碳交易的初衷。碳交易机制下发给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配额,不是简单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它实际上是一种碳资产,一种权属,这种资产和权属通过法律确定以后,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而且这种排放的权益和资产,即碳排放配额多数是国家免费发放给重点排放单位的。既然是资产,就应该按资产来管理,而不是仅仅完成碳减排和碳强度下降的任务。在这种认识之下,煤化工企业就不应处于观望状态或再抵触这件事了。”张昕提醒企业说。
张昕建议煤化工企业要做好如下的准备。
一是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加碳交易。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煤化工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权是发展权,是资产和商品,不同于单纯的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要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统筹到碳管理框架下,将碳排放成本作为生产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碳预算管理。煤化工企业要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碳资产专业化管理,不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碳金融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碳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