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相继有多个煤制天然气项目或核准、或环评获批、或开工建设,呈现出热闹景象。煤制天然气作为我国现代煤化工示范的重点路径之一,再次受到各方追捧。笔者在此提醒,有关各方在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时,一定要提前考虑到市场的承纳能力和调峰措施。否则,项目一旦建成,产能难以完全释放,企业效益将大打折扣。
笔者的担忧并非多此一举。事实上,我国最早开展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的部分企业已遭此际遇。比如,内蒙古一家煤制天然气项目日前接到中石油方面的限产通知——由于夏季调峰季节的到来,中石油管网已无法接纳更多的煤制天然气产品,要求企业限制产能。其实,这个设计产能为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目前建成投产的产能只是一期,仅为设计产能的三分之一,为13.3亿标准立方米/年。但即便只有这些产能,还被要求限产一半。如果这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面临的调峰压力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天然气市场的最大特点就是下游需求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波峰与波谷。冬季市场需求量最大,达到峰值,为需求的波峰期;夏季市场需求量最小,为需求的波谷期。以北京天然气市场为例,天然气需求量波峰与波谷的比例可达10倍左右。眼下,随着夏季的到来,市场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急剧减少,煤制天然气项目被要求限产看似也在情理之中。但由于煤制天然气项目自身没有调峰手段,将可能面临项目生产装置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的状况。而据笔者了解,我国无论是已建成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是正在建设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均对调峰问题考虑不够充分,项目实际产能都有可能遭遇调峰的瓶颈制约。
煤制天然气项目调峰手段无非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中石油、中石化的输气管网统一调峰,二是由煤制天然气企业自建LNG装置,实现自我调峰。但目前现实情况是,这两种调峰手段都不太可靠。笔者前面提到的内蒙古这家煤制天然气示范企业,起初本打算自建LNG调峰装置,但考虑到投资过大、调峰效果不好等因素,后经与中石油方面协商,将调峰功能交由输气管网解决。但残酷的现实是,中石油的输气管网也难以保障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调峰需求。如果由项目自建调峰装置,不仅过大的投资将加大企业的风险,而且自建的调峰装置效果也十分有限,难以实现年产数十亿标准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调峰功能。
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煤制天然气工艺路径尚在示范之中,从示范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技术、环保、安全、管网、市场等诸多问题。但笔者认为,在所有问题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调峰,因为如果解决不了调峰问题,企业生产的天然气将难以全部输送出去,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或将陷入巨亏泥潭,最终被活活憋死。
显然,煤制天然气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调峰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从天然气管网的改革着手,从扶持煤制天然气新兴产业的角度出发,在政策层面优先保障煤制天然气产品的市场配置,使煤制天然气企业无调峰之忧,以实现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