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京举办的碳排放权交易培训交流开放日活动上获悉,未来我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将在30亿-40亿吨/年,现货交易额最高有望达到80亿元/年,实现碳期货交易后,全国碳市场规模最高或将高达4000亿元,成为我国仅次于证券交易、国债之外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我国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
据了解,石化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目前积极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还偏少,不少碳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如合成氨、现代煤化工等还在观望之中,对很快就要到来的强制性碳减排、碳交易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无论煤制油、煤制烯烃,还是煤制天然气,如果未来征收碳税,将为煤化工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有的产品甚至会失去原有的竞争力。据测算,煤制烯烃的碳排放量为11.1吨CO2/吨烯烃,煤间接制油为6.1吨CO2/吨油品,煤直接制油为5.8吨CO2/吨油品,煤制天然气为4.8吨CO2/标方天然气。
碳交易是指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作为一种商品,在固定市场上、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碳交易从资本层面入手,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定价使排放权变得稀缺,从而迫使产业转型。开展碳交易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就企业而言,碳交易制度和交易市场的形成,有助于企业享受因技术革新产生的排放额度结余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进一步激发其继续开展碳减排的积极性。企业作为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从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到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全程参与碳交易。限制碳排放固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却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还能从碳配额的质押、回购、托管等新兴碳金融工具的配合下获取资金,大大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被纳入到碳交易体系,企业必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碳交易,熟悉碳市场运行规律,有效管理碳资产,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摸清家底,有效管理碳资产。
随着碳交易试点的稳步推进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的提速,中国即将迎来全面的碳约束时代。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颇具金融价值的商品,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碳资产。在国家统一碳市场运行后,将有更多的企业被纳入到控排体系中来,以碳资产为交易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基于市场机制的碳资产管理理念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企业必须对碳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管理的前提是摸清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借助碳排查和碳足迹准确掌握自身排放量。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管理或使用新能源、低碳设备等手段降低碳排放,积累碳资产,最后通过配额交易或碳金融工具实现资产增值。在市场建立初期,企业应积极应对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的碳资产管理架构,熟悉碳市场政策、交易规则和调整应对策略,从而在碳市场成熟阶段自如应对并敏锐抓住机遇,实现碳资产管理盈利。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碳资产管理的专门人员与经验,可以将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内容包含减排项目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等)委托给专业咨询公司,实行碳资产托管,以达到企业碳资产增值的目的。
二是实现低碳管理,设立专门机构。
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实行低碳管理模式。在领导层面,企业管理者应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环境,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公司碳管理的总体策略和目标。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专门部门,统一管理碳盘查、交易、履约、碳资产开发等事务。在能力建设方面,应邀请专家针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市场交易规则、能熟练使用碳资产管理相关工具的专门性人才。
企业实行低碳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赢得消费者与投资者信赖、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面对的挑战。企业要积极探索低碳管理机制,采取低碳运营方式,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力争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领跑者。
三是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累经验。
通过碳市场交易,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减排潜力以及减排成本寻找最适合的减排路径,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及节能减排,并利用碳金融促进主业的开展。企业要深入了解碳交易机制的原理与规则,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碳交易机制的原理与规则,才能保证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控制碳排放对企业既是要求也是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交易实践积累经验,尽早了解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参与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
四是开发碳金融产品,助力自身发展。
为了避免碳资产闲置,企业可以开发碳金融产品,利用碳资产进行融资。典型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碳配额抵押、碳债券、碳资产委托管理等。企业通过将碳配额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资金用于投资,待到约定的时间后企业偿还资金,重新获得配额。盘活碳资产,解决资金短缺,避免违约风险,是碳金融的主要目的。碳金融产品的推出可以给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尤其是控排单位提供多样化的碳资产金融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碳配额进入市场,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