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并不出名,不过其逆势布局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却一鸣惊人。在连续申请该项目环评数年未果后,这个大手笔终于进入冲刺阶段。12月,苏新能源晒出的环评公告显示,“该项目可行”。不过这一切都还得等到环保部门的公示通过之后。(中国经营报)
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下称“苏新能源”)并不出名,不过其逆势布局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却一鸣惊人。在连续申请该项目环评数年未果后,这个大手笔终于进入冲刺阶段。12月,苏新能源晒出的环评公告显示,“该项目可行”。不过这一切都还得等到环保部门的公示通过之后。
《中国经营报》记者查询发现,苏新能源项目的环评公示期是11月27日到12月11日,共10个工作日。不过记者拨打公布的联系电话,却被告知是空号,当记者联系苏新能源的控股公司徐矿集团总机和新闻中心电话时,其工作人员却表示,未听过相关公司业务,并不了解相关进展。
连续8年被拒
苏新能源煤制气项目位于新疆塔城,首期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配套建设2000万吨/年煤矿项目,估算总投资410亿元。远期规划还计划建设总规模年产2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和1亿吨配套煤矿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堪称巨无霸。
不过在获得环评通过前,作为2013年国家能源局煤制气审批“开闸”以来,首个向环保部递交环评申请的项目——苏新煤制气此前曾多次申请环评未通过。
该项目早在2007年便开始了方案研究。当时项目主体为徐矿集团,2010年,徐矿集团已与新疆就煤制气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在2011年举行了奠基仪式。
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春节前,环保部称,不予批准苏新能源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并要求不得开工建设。
环保部认为,该项目在废气治理、水资源影响、工艺环保水平等方面存在六大问题,其中关键的还是煤制气“老大难”问题——水资源利用和废水处理等环保问题,项目所在地位于干旱缺水区域,且无接受排污的纳污水体。这也意味着,总投资预计超过410亿元的苏新能源项目环评又被搁浅。
这也直接推迟了公司的业务开展。“此前项目都已经准备开建,上游煤炭、下游销售渠道等各项准备工作已落实”,徐矿集团一名员工透露。
广东油气商会信息部部长姚达明认为,按照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要达到10%来概算,未来国内天然气依然存在1800亿m3~2000亿m3的缺口,煤制气正是补充这个缺口的重要部分。如果苏新能源的各项环保措施已经到位,通过可能性较大。
只是加工者?
为该项目顺利通过环评的另一个背书因素是,苏新能源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已经找到了买家,这既保证了市场销售,也提升了项目过关的整体可能性。
今年6月,苏新能源称,公司与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签署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购销协议。协议约定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将全部收购苏新能源项目投产后所产煤制气资源,具体为2019年收购量约10亿立方米/年,尔后收购量为40亿立方米/年。并通过拟建的新粤浙管道输送内地销售。
作为中石化进军油气上游的重要项目,新粤浙管道早在2011年便开始筹建,今年4月,该项目终于出现在国家环保部新一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受理情况名单中。“一旦项目启动,投资是1500亿元”,当时有中石化人士说。
这意味着该项目所产气源“名花有主”,将全部由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进行分销。“新粤浙管道修建不存在难度问题,只要顺利获批便可实现输送。”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刘广彬表示。
同时,该项目位于新疆塔城和丰工业区内,项目所在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该区域原煤属于低灰、高发热量的长焰煤,煤矿开采成本较低,为拟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效益保证。
“苏新能源实际上承担‘加工者’的角色,上游煤炭资源和价格已经锁定,下游包销给中石化”,姚达明认为,如果能顺利投产,这个项目的销售还是有保证的。
多个问题存疑
苏新能源于2013年5月,由徐矿集团、国信集团、交通控股等5家江苏省骨干企业出资设立,其中,徐矿集团持股40%为第一大股东。
但近年来,煤价持续下行,煤炭行业哀嚎遍野。10月27日,徐矿贵州能源有限公司第二次挂牌转让两家全资子公司100%股权及负债,挂牌价合计约3.16亿元,较前次挂牌折价近一半。“这说明该公司急于脱手亏损项目回笼资金,侧面反映了公司资金很紧张”,姚达明表示。
徐矿官网显示,该集团现有20个分公司、44个全资子公司、子企业,总资产450亿元。“徐矿集团效益不好,员工收入普遍下滑,现在连提住房公积金都不给提,以前从没有这种情况”,上述员工透露。
这么看来,工程所需巨额前期资金会是困扰这个项目进展的一个大问题。“此前大唐发电的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总共预计投资257亿元,但仅一期项目投资就超过了330亿元”,刘广彬表示,大大超出了当初的预估,其中超出部分大多来自环保减排投入。
但有江苏地方官员认为,未来一旦国际油价大幅上涨,那么天然气、煤炭价格也会上涨,“他们就是在赌未来。”
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普通煤制气项目的原料成本在2.0元/m3左右,而为达到环评标准的环保投入直接提升整体成本约0.5元/m3,意味着煤制气项目整体价格2.5元/m3左右。而目前我国进口中亚长约气的到岸价格为1.21元/m3,不到煤制气成本的一半。
“虽然各地资源和煤制气工艺不一样,成本可能会相应降低,但整体看,目前投资煤制气项目并没有经济性”,刘广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