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亮点 内蒙古重点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这是一个让胡凤山刻骨铭心的月份——2015年1月,他所在企业的大型节能环保装备——庆华煤焦化三期负压脱苯装置正式投入使用,以此为标志,他的企业真正跨入现代煤化工发展序列。
作为一名来自宁夏的职业经理人,胡凤山已在内蒙古煤化工行业摸爬滚打了10年。这10年,他经历了焦炭价格由每吨几千元到几百元的阵痛与考验。
“焦炭市价跌到每吨千元以下时,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对于胡凤山而言,那种考验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转行?还是转变发展方式?是胡凤山当时最为纠结的选择。
恰逢其时,内蒙古提出了“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于是胡凤山咬牙选择了“转变发展方式”——延伸产业链条。短短几年,庆华煤制甲醇制芳烃、煤焦油加氢等精细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这仅是内蒙古挺进现代煤化工的样本之一。当我们以探寻的眼光,仔细梳理这一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时,一种感慨油然而生:
现代煤化工,是内蒙古当之无愧的产业名片,擦亮这张名片,对内蒙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意义重大。
改变格局:产业崛起令人称奇
“真的不可思议!”
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鄂尔多斯,在煤化工企业当了多年技术总监的张永锋惊讶了:这里竟然拥有了领先世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煤制油循环经济产业链。
更让他称奇的是,欠发达的内蒙古,也竟然在短短几年间冒出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一个大产业——现代煤化工。
“这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足以改变内蒙古的产业发展格局,用任何词汇来点赞它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都不为过。”张永锋说。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
进入2013年以来,为了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内蒙古从未停止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脚步。
这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产业抱负,来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打造经济发展亮丽风景线的内蒙古抉择:
“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主动适应新常态。”
“把资源型产业发展重点放在转化增值上。”
……
回顾,总能引发我们对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入思考。正是这充满转型色彩的抉择,才托起内蒙古现代煤化工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时至今日,以现代煤化工为主导的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内蒙古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
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国家五大示范性工程全部在内蒙古落地,揭开了内蒙古昂首阔步迈入资源转化增值时代的新篇章;
100多项煤化工专利技术、2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工程中心,成为内蒙古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技术保障;
世界首个煤直接液化装置、世界首套乙二醇装置在内蒙古的正式投运,国内首个煤间接液化项目、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首个170万吨煤制尿素项目在内蒙古的落地投产,为“内蒙古工业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目前已拿到了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300万吨煤制烯烃、200万吨煤制乙二醇、700万吨煤制油、1500万吨煤制尿素等项目的路条……项目投产后,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将衍生出百余种产品,内蒙古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项目全部投产后,全区原煤就地转化率将达到50%以上,可直接提供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约4000亿元以上的GDP增长,内蒙古也将迎来新型工业化的新一轮发展浪潮。”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付东梅说。
显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尽管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但内蒙古别无选择!
顺势而为:产业破冰呼唤行动
李志春,是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煤化工发展的见证者。
由旗长助理到克什克腾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尽管履新只有几个月,李志春却无法忘怀那个足以改写克什克腾旗产业格局的日子。
2013年12月24日,大唐克什克腾旗煤制气项目正式投产,打破了国外对煤制天然气核心技术的封锁。
进入2015年,围绕该项目下游,总投资达200亿元的19条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始在克什克腾旗工业园布阵。
今年初,在大唐企业内部的一次活动中,有员工激情感言:
“曾经,深埋于不毛之地的褐煤无人问津;如今,劣质能源神奇般转化为清洁天然气。昔日,这儿还是一片洪荒;今天,一座工业城已具雏形。”
站在3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李志春感慨万端:“顺应新常态下的发展大势,地区产业发展才能获得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
“顺势而为,是内蒙古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必修课。”内蒙古社科联研究员朱晓俊说。
区内专家学者认为,按照内蒙古的欠发达区情,这个“势”至少有几层含义:
新常态下,内蒙古煤化工必须顺应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形态走向高端的发展大势;
新常态下,内蒙古煤化工必须顺应经济走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和产业链延伸的发展大势;
新常态下,内蒙古煤化工必须顺应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大势;
新常态下,内蒙古煤化工必须顺应发展动力转换的大势,培育煤炭下游新型产业增长点。
“顺应大势,就要正确认识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的多重挑战。”多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内蒙古统计局科研所所长张晶说。
这种挑战,是指当前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面对的复杂环境:
着眼全球,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依然在低谷中徘徊,煤化工产业也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
放眼国内,任务艰巨繁重——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内蒙古煤化工产业需要在改革与发展的双重考验下续写新的荣光;
着眼区内,挑战不容忽视——内蒙古煤化工产业链条还不够长,产业低端化特征依然明显,产业上游的不少工业废弃物亟待充分利用。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面对挑战,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破冰”?胡凤山以充满诗意的语言作答:“勇敢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洗礼!”
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这是“8337”发展思路给出的定位。
沿着这一定位指引的方向,一个道理简单而深奥:产业“破冰”呼唤新的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实现跨越:产业使命昭示未来
发展之路,永远伴随风险与挑战。
一个企业乃至地区经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面对挑战拥有放眼未来的眼光,更在于其面对困境进行矢志不渝的奋斗。
进入2013年,在煤炭价格持续“大跳水”中,受任于危难之间的文尚军在苦闷彷徨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作为内蒙古建元煤焦化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文尚军深知:仅靠煤炭生产,建元已无法生存。怎么办?
寻寻觅觅中,他的目光锁定在焦炉煤气加工液化天然气上。好思路需要快行动。该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如今,建元已形成 “煤-焦-焦炉煤气-液化天然气”“煤-焦-粗苯-纯苯”等多条煤化工循环产业链,成为西部地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煤炭深加工企业之一。
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始。面对“一煤独大、产业单一”的区情实际,面对发展现代煤化工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内蒙古确定了“一手抓试验示范、一手抓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路径。
“按照这一路径,内蒙古发展现代煤化工最终要完成的使命是:通过煤转化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水平,培育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经济新增长点,真正构建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内蒙古社科联研究员朱晓俊说。
按照“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上述发展路径至少在两个层面含有深意。
抓试验示范,即在继续完善现有技术装备的同时,争取国家优先在内蒙古试验示范煤气化、净化、合成等技术及国产化、大型化装备,让更多的试验示范技术在内蒙古“生根发芽”。
抓产业化发展,即试验示范成功后,需要扩大规模的要继续往下做,并启动新的生产线;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和装备,要争取国家在内蒙古优先布局,防止“只开花不结果”。
“‘两手抓’的同时,要想在新常态下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大发展,还须根据内蒙古实际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付东梅说。
这种“转变”是指——
推动现代煤化工产品和技术向节能、清洁、低成本方向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以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技术更新为支点,确保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的有机链接与优化整合;
按照生态化、市场化、集中化、规模化、低碳化的理念,培育主导产业明确、项目协作配套、资源循环利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推动重点煤化工项目由初级化、同质化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转型。
谋求发展,应对挑战是永恒的主题;擦亮“现代煤化工”这张名片,应对挑战更是永恒的主题。
“成功应对新常态下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发展面对的困难挑战,就能保持新型工业化的连续性。否则,发展代价会越来越大、道路会越来越难走……”一次重要会议上,自治区领导提醒各盟市领导。
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直面困难与挑战?
文尚军的回答经典而深刻:“那些低谷中的彷徨、咬紧牙关的拼搏,是一个企业、产业走向成熟的必要经历。”
抉择从历史深处走来——盘点内蒙古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发展亮丽风景线的点点滴滴,一个结论鼓舞人心:
不为任何困难所惧,积极应对挑战,内蒙古就能在建设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中完成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