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利用煤炭生产高品质燃料,ICTL技术可帮助中国逐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安全性。
能源供给决定着经济安全,如果没有充足的燃料,大多数工业国家都会迅速陷入停滞。中国的繁荣经济严重依赖于进口原油,这导致中国极易受到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外供应商的影响。为了摆脱这种依赖,中国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开发替代性能源,并且迅速成为该领域中的领军者。
近年来,源自中国的最有前景的创新之一就是间接煤制油(ICTL)技术。简单地说,这种工艺将煤炭转化为液态石化产品,包括燃料在内。第一步是气化煤炭,以产生合成气。随后利用费托合成法将合成气转为碳氢化合物。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燃料比传统燃料更清洁,硫磺和芳香烃含量更低。与此同时,这种工艺还提供了高达70的十六烷值(燃烧性能指标)。相比之下,高品质柴油的十六烷值通常在60左右。考虑到中国庞大的煤炭储量(全球排名第三),ICTL拥有提供全新国内能源的巨大潜力。
虽然这项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阿法拉伐已经通过自20世纪50年代与南非能源公司Sasol的合作积累了ICTL和费托合成工艺方面的丰富经验。
ICTL技术的起源要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在投入大笔开发资金后,中国如今站到了ICTL技术的最前沿。近年来,国有矿业和能源公司着力发展这项技术,逐步从小规模试验发展成为大规模演示,这让中国积累下了工业纵向扩展的一手经验。
最近,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了一个ICTL新项目的建设工作,预计将于2016年完成建设,落成后每年可以生产四百万吨的液体燃料。内蒙古、陕西、新疆和辽宁也计划实施类似的煤炭液化和气化项目。
尽管中国的ICTL产业发展显著,但要达到投入商用、绿色环保的标准,ICTL还需要克服许多阻碍。首先是生产启动成本过高,而且尽管ICTL燃料较为环保,但生产工艺并不环保,需要耗用大量的煤炭和水。另一个艰巨挑战就是改进生产工艺,使生产更清洁、更高效、更经济。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在于寻求新的突破性技术。
虽然这项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但阿法拉伐已经通过20世纪50年代与南非能源公司Sasol的合作积累了ICTL和费托合成工艺方面的丰富经验。Sasol是第一家在商用级别上采用这项技术的工作,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CTL燃料生产商,供应南非约30%的汽车燃料。Sasol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采用阿法拉伐板式换热器,并且随着业务的拓展整合了更多阿法拉伐产品;实践证明,阿法拉伐紧凑型全焊式换热器Compabloc比传统壳管式技术更经济高效。
如今,中国将ICTL技术提升到了全新水准、扩展到了工业规模,阿法拉伐产品将继续帮助中国改进和完善这一工艺。近来,阿法拉伐赢得了为中国新建成的ICTL工厂供应紧凑型全焊式换热器Compabloc的合同,这座工厂将使用阿法拉伐产品将合成气加工成液体燃料,例如柴油和LPG。阿法拉伐换热器的紧凑外观支持在相同空间内容纳更多组件,因而有益于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
如果经证明可以取得成功,ICTL技术可能会成为帮助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的重要技术。
间接煤制油技术
—简史
1923年,德国科学家FranzFischer和HansTropsch发明了将一氧化碳和氢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的工艺。这种获得专利的费托合成工艺至今仍然是煤制油技术的基石。
1934年至1945年间,德国兴建了第一批ICTL工厂。二战期间,石油短缺而煤炭充足,因此ICTL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石油储量贫瘠,南非成为第二个投资发展ICTL技术的国家,能源公司Sasol于1955年开设了第一家商业级ICTL工厂。
在此后的五十年间,Sasol坚持开发这项技术,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ICTL燃料生产商。
1980年,中国开始投资开发ICTL技术,将ICTL视为替代石油的潜在技术。后续研发工作使得中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将生产扩展到了工业规模。
未来几年,中国将兴建数个百万吨级的工业生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