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70%以上的仍然是煤炭。而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在富煤贫油少气的当下,因高浓盐水露天晒晾、水资源消耗巨大的煤化工产业如今也声名狼藉。
在业内专家韩保平看来,煤化工产业已经到了辩证地发展、有序前进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唯如此,煤化工与石化业才能一起有效互补,共同筑造中国能源安全的堤坝。
“煤制油”不如叫“煤液化”
《中国经营报》:煤制油产业目前在国内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
韩保平:国内对“煤制油”的定义很模糊。“煤制油”目前在国内有两种路线:一种是将煤先气化,再以合成气作为原料进行费托合成,属于间接液化。潞安环能、伊泰等项目都是此类;另一个是煤直接液化,典型实例就是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
但将上述两种方法称为“煤制油”都不准确。它们只是通过催化,将煤转化为了类石油馏分,把煤变成了液体,因此称为“煤液化”更贴切。
单从经济效益层面,正是因为冠之“煤制油”,伊泰等一些煤液化企业才被课以重税。煤液化工艺的产品可以通过对工艺的微调而有所变化,产品既可以是柴油,也可以微调工艺变成煤基合成蜡、石脑油、稳定轻烃、液化石油气等,附加值很高,但税额却小很多。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煤液化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不能作为成品油直接加注到机动车里当做燃料。既然如此,还不如叫做“煤液化”。
很多企业家可能觉得在中国石油稀缺的大环境下,提“煤制油”更符合市场需求。事实恰恰相反,煤液化产品本身就是一些基础化工材料,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装成“煤制油”?
《中国经营报》:很多煤制油企业都表示他们的油品质量要高于石化油品。这是否意味,力推煤制油有助于遏制因油品质量过低而引起的污染问题?
韩保平:关于煤液化的产品标准问题,国内一直都没有健全。这是因为煤的液化产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使其符合某种产品标准,以便定价。如果说煤液化有标准,那么只是对液化技术的考核标准,而不是单个产品标准。
就煤液化的产品而言,各馏分的硫、氮等确实非常低,燃烧时,其SOx、NOx排放物会大幅下降,其数值远低于现有的石化油品,从这个角度看是比现有的石化油品排放要低的多。但对于国家成品油的标准,除了有硫、氮指标外,还有诸如烯烃含量、芳烃含量、苯含量、胶质、热安稳定性、辛烷值(汽油)和十六烷值(柴油)等更多的指标要求。只有通过后续装置和技术的加工,将煤液化的产品除硫、氮外的其他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煤制油企业油品质量远远高于石化油品”。
整体看,煤液化产品与传统石化油品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因为它们优势也不同。例如,石油更适合于生产烯烃,而煤则更适合生产芳烃。
煤化工要解决的是煤的清洁利用
《中国经营报》:我们国家发展煤化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煤炭资源的利用规模吗?
韩保平:煤炭多,所以发展煤化工,扩大利用规模,这个逻辑是基本成立的。
目前,国内煤化工按产品方案不同,模式也多样化。但在目前阶段努力推进煤炭的清洁分级利用,在煤炭的清洁分级利用过程中(尤其是粉状褐煤等低阶煤),采用的是专有的低压加氢催化技术,间接得到煤焦油和煤气等副产品,而煤焦油及副产品再通过专有技术加工成市场需求的能源化工产品,是煤清洁高效利用的最佳途径。
该技术不但可将劣质的煤性质改变,产出高热值、低水含量、低硫氮的清洁煤,同时又可以副产较大量的煤焦油,而煤焦油则再通过专有的加氢技术,将其加工成市场需求的能源化工产品。这个过程可将原煤中总硫、总氮的60%以上转化为硫磺、液氨产品,水耗、能耗低,产品附加值高。这种工艺不但生产过程清洁,且产品清洁。
目前,我国褐煤等低阶煤储量占煤炭总储量的70%左右,煤炭的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开采两种,粉煤产率在60%以上,而粉状褐煤等低阶煤无论是储存还是利用,难度都很大。通过上述煤的清洁分级利用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此类劣质粉煤大规模的高效清洁利用问题。
我把这个技术叫做“煤的清洁分级利用”,也可以理解为煤的深加工,但绝对不是煤液化,更不是煤制油。通过这个技术副产的石脑油芳潜含量较高,是非常好的重整原料继而生产芳烃。我国芳烃稀缺,正好与石化业形成互补。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很多煤化工项目,都得到了地方政府非常廉价的资源配套,换言之,地方政府要想在本地实现资源转换,结果误导了企业,也误导了产业?
韩保平:目前国内某些煤化工项目举步维艰,也说明在煤转化项目中,重项目经济评价结果而轻工艺技术优化选择,直接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所以可以说这种资源配置政策,没能够实现政府的发展初衷,同时也严重浪费了煤炭资源,但这都是外因。企业应当真正理解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涵,企业对自己所要去做的事必须真正负起责任,这是内因。
现在很多煤化工项目存在只算能不能盈利,而未能充分考虑如何把煤炭资源自身的禀赋、价值充分因地制宜的使用,没有“吃干榨尽”,高能耗比比皆是。
现今,根据政府所释放的行业管理的路径、手段以及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煤化工行业必定会健康有序发展,使得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这一目标,在新的技术思想指导下得到逐步实现,并使行业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煤焦油加氢可以保障能源安全
《中国经营报》:中国煤炭资源的60%以上都是褐煤和劣质煤。照你这么说,多少吨这类煤通过加氢低压催化,才能生产出来一吨煤焦油?
韩保平:褐煤等低阶煤形象地说就是比较年轻的煤,碳化程度低,有机挥发分高。相对应,无烟煤的碳化程度深,挥发分少。换言之,低阶煤本身就含有比较多的 “油”——液相烃类混合物,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催化技术,在缓和的条件下把这些油提取了出来。
目前,可以提取的焦油产率在20%~30%(以干基煤为基准)。单从数量上看:按照我国每年消耗近十几亿吨的褐煤等低阶煤计算,可提取的煤焦油量可达到亿吨以上。再通过专有的加氢技术,将煤焦油转化为可生产芳烃等化工原材料的C5~180℃馏分、180~350℃的中间馏分和350~500℃的蜡油馏分。体量非常可观,有助于缓解国家对外石油依存度过强等问题。
煤化工的液相目标产品,是现有石油炼化装置的好原料。煤和石油也一样,有着各自的特性和“使命”,二者之间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两个行业都需要清洁生产,才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协作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经营报》:现状是什么?有没有褐煤通过前述技术已经实现清洁利用了?又有多少煤焦油,借助这一催化技术,变成了石脑油和煤基柴油?
韩保平:目前,国内煤焦油原料的年产量大约有2500~2800万吨(不完全统计),而采用加氢技术将其加工成石脑油和煤制柴油的装置,建成投产的不足300万吨,数量还非常小,远远没有能够达到将现有煤焦油高效清洁加工利用的程度。我们所倡导的煤焦油加氢技术如果全面推开来,这类装置的产品将会对国内的石油产品有一定补充,就本人已经研究出的新型工艺技术来说,煤碳的清洁分级利用应该是按照煤的各种组分的特殊性质顺势而为,充分尊重各组分的自然属性。
《中国经营报》:煤焦油加氢催化得到石脑油、低凝清洁柴油调和组分的路径,目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吗?有没有组织开展过大规模试验?
韩保平:煤焦油加氢技术早已工业化,且工业化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也明确将煤焦油加氢放在了鼓励类项目中。
煤焦油加氢技术仅是煤的高效清洁分级利用集成技术中的一个核心技术,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后发挥的作用更大,协同效应更明显。因此,煤的大规模转化利用需要更多的技术集成,共同发挥作用。
中国的资源禀赋特性决定了不可能不用煤,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怎样将煤清洁深加工和利用,如何更加清洁高效地用好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