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疆首个煤制油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路条”——伊泰伊犁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启动前期工作。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84.14亿元,建设规模为102万吨/年油品及其他副产品。
与此相对应的是,7月22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通知称,年产超过2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超过1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需要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年产规模未能达到上述规模的项目将禁止建设。
此外,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有序推进煤制油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稳步推进煤制天然气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近期将发布实施。
在经历争论和整顿之后,煤制油产业似乎正在“解禁”。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制油发展不会“刹车”。
缘何获批
在煤制油“整治令”频繁发布,煤制油似乎遭遇“刹车”时,新疆首个煤制油示范项目为何能获批?
“新疆伊犁煤制油项目的获批,是国家在新疆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制油产业建设观念上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首席科学家李永旺对记者表示。
从中远期看,新疆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转化成油气,可以实现外运,有利于新疆煤炭的开发利用和当地经济的建设,也有利于国家能源过渡阶段的体系建设,缓解内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但是,李永旺同时指出,国家规范煤制油产业是对这一产业发展持谨慎态度的表现,其意义是避免过热的建设势头,抑制不适宜地区盲目建设项目,有序地在西北富煤省份,特别是新疆等地区进行产业化发展。
尚普咨询煤制油行业资深分析师明霞也认为,政策提出的目的在于在不阻碍我国煤制油项目启动的情况下,规范煤制油项目审批标准。
据了解,目前国内煤制油项目并不多,内蒙古伊泰集团是国内现有煤制油产量最高的企业。“作为承担煤制油产业核心的伊泰伊犁能源公司申请相关示范项目建设,国家必然持支持态度。”明霞分析道。
回应质疑
相较于目前煤制油所处的工业化示范阶段,能源局新定的产业规划,将引领煤制油产业进入百万吨级的工业化新时代。
但自煤制油产业化起步,外界对煤制油产业提出了各种问题,如水耗、二氧化碳排放、技术成熟度、经济性等。
“正是由于这种非常复杂的氛围,使得煤制油产业项目在节水、环保方面实现了高起点。”李永旺说。
据介绍,目前在水资源紧张地区,煤制油项目已使用了空冷、密闭循环等深度节水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煤制油项目的水耗,大部分项目直接水耗接近5吨水/吨油。
煤制油项目建设往往都带来了大面积炭汇林的建设,目标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因此,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约为发电项目的50%-60%。
至于技术成熟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云杰自1985年开始,就投身到煤制油技术的研究中。他指出,目前除了规模尚未走向大型化,国内的煤制油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此次获得“路条”的该新疆煤制油项目属于间接液化,几乎不依赖于煤种,而且反应及操作条件温和,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
明霞认为,该装置在今年6月24日一次投料成功,标志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煤浆气化装置在我国建设成功。
而李永旺也表示,由上海711所、中科合成油与伊泰联合投资的4000吨/天、大型化煤气化技术将在内蒙某项目上实施。李永旺称:“这一技术如果开发成功,将对环保负荷约75%的煤气化技术实现本质提升。”
提到煤制油能否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时,丁云杰认为这完全不是问题。据了解,在目前油价下,陕北、内蒙古、新疆的项目在经济回报率方面均达到了税前13%-18%、税后12%-14%。
李永旺则提醒,虽然当前煤制油经济性不成问题,但是按现有税收体系每吨油品的综合税费达到2000元左右,税后利润则在1000-1500元/吨左右。“煤制油项目投资大,风险较大,国家参考炼厂税收予以税制调节也是必要的。”李永旺说。
前景乐观
有专业人士认为,目前国家能源局对煤制油尚没有更长期的规划。目前所规划的3000万吨煤制油产能也仅仅是现有项目全部按预期投产后的乐观预期,各大煤制油企业的项目年产能是否能达到预期的产值,并无保证。
而且,按照之前煤制油走过的发展历程看,煤制油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政策将如何变化,也是丁云杰最关心的问题。
丁云杰认为,可以对政策的走向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政策波动也反映了决策者对国内煤制油技术的不自信,因此会产生一个政策观望期,但这也是必经的过程。‘路条’的增加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投身到行业中来,从而促进煤制油的技术发展,也会进一步提升决策者的信心。”丁云杰解释道。
明霞指出,我国煤制油行业正在朝向大规模生产发展,日投煤量3000吨/台是规模化生产的开端,百万吨级的产能也需要在以神华、伊泰、兖矿等大型煤制油企业产业链投产后才能实现。
她认为,在煤制油产业因为政策限制陷入低谷多年之后,国家政策转向激发了煤制油产业压抑的热情。
李永旺则更希望站在世界能源格局的角度看煤制油行业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不可能抛开煤炭谈能源,煤炭的清洁利用是个过渡能源系统,仅有约100年左右的寿命,在新能源体系建立之前各国均会陆续进入这个时代,中国只是提前进入而已,为此煤制油(气)产业的更大规模开发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规划3000万吨在近10年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但是要循序渐进,为技术提升留下余地。”李永旺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