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加剧气荒之后,决策层考虑提升国内燃气资源自给率,再度集中批复了几大煤制气示范项目。不过,此举又引发了业界对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的诟病——能源利用率低,水耗过大,易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如发展洁净煤利用、落实主要耗煤大户去污减排责任来得直接和奏效。
诚然,煤制气及煤制油的水耗问题及二次污染风险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不过细看洁净煤的行业定义,它是指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可见,煤化工也是其中之一。
多年来,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经历快速发展,但洁净煤技术的推进步履艰难,这主要是由于多数企业只顾逐利而忽视去污减排工作,同时监管方疏于管理。
可见,煤炭清洁化利用欠缺的是“日常功夫”,更需要供需双方的自觉自愿。不过,目前煤炭及几大下游行业经营困难,环保热情还仅限于政府层面,寄望于企业主动减排,略显理想。
同时,新型煤化工项目属于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产品借助管道运送,比铁路、水路运送煤炭对环境的污染更小,另外油气产品的燃烧使用较煤炭直接燃烧对大气污染更小。
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决策层选择双管齐下,在从严考核企业治污减排的同时,从供应端推进煤炭产品深加工,实现煤炭消费的多元化。
从决策层的态度看,新型煤化工项目的监审和批复依旧从严,所放行项目均为实力企业示范工程,投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这或许也考虑了便于生产排污环节监管。
针对煤炭油气化过程中水耗、排污、高碳等问题,业内企业比如神华,正在进行技术攻关和改良。公开数据显示,其下属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2013年吨油水耗已降至6吨以下,装置运行期间的最高水平是4.6吨,较2012年7.07吨的平均水平明显改善。此外,随着废水分类处理回收工作的深入,神华煤制油项目的水耗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技术的进步有望带动煤化工行业水耗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3年有近20个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得到集中批复,总投资规模数千亿元,但这些项目难以全部投建:在煤化工项目集中的西部地区,为吸引投资,一些地方政府要求竞购资源的企业必须配套一定规模的煤化工项目;资源企业为获得煤炭资源,不得不允诺投资煤化工项目。富煤的西部地区虽然成为新型煤化工项目的聚集地,但很多计划中的投资将因各种理由被拖延,实际投产的产能可能大打折扣。
目前,国内新型煤化工企业普遍面临技术瓶颈和配套管网运输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项目投建的硬性阻碍。同时,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回报周期,迫使企业在盈利能力减弱、银行贷款收紧的环境下更加谨慎。
整体看,洁净煤利用由于监管缺失而发展缓慢,未能起到其应有作用;集中批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可能由于政企间的利益分歧难以按期投产。这两个以减少燃煤、改善大气环境为初衷的路径都深藏障碍。
归根结底,这一尴尬现状的根源是政府的缺位——环境监管制度存在漏洞,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
为此,笔者建议,监管方应加大环境法中针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置力度,迫使企业认真落实减排义务,否则好的想法最终难免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