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正呈百舸争流之势,已建、在建、拟建和规划的项目有数十个。国内首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一期工程主体装置去年已建成并实现了大负荷成功运行,但由于中石油输送天然气部分管网未修通,项目迟迟不能投入生产,企业因此蒙受经济损失。笔者由此提醒,煤制天然气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建设必须管网先行,在管网不完善的情况下,项目切忌盲目建设和单兵冒进,否则还将遭遇因输气管线不通,装置建好不能开工、有气送不出去的尴尬。
据笔者了解,我国在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4个,总产能为155亿立方米,其中已建成的产能约40亿立方米;已核准的煤制气项目5个,总产能为190亿立方米。除此之外,开展前期准备、拟建和规划中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多达几十个,总产能约1600亿立方米。要解决如此多煤制天然气项目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统筹做好天然气管线规划。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包括西气东输、京陕线等在内的重大骨干天然气管线,但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遭遇的尴尬充分说明,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规划总体滞后,跟不上煤制天然气的发展步伐。除重大骨干管线外,一些区域管网布局规划不到位,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微循环“毛细”管线更是没有引起重视。天然气管网建设不加快,煤制天然气、页岩气等产业就难有大发展。因此,国家需要从能源发展的战略层面,统筹规划,超前规划,尽快实现国内骨干网、区域网、局域网的无缝对接。
第二,要允许市场充分参与管网建设。据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输气管线,从生产现场到终点北京市,被人为分割为3段,包括大唐自己铺设的300多千米管线、中石油100多千米管线和北京市负责的管线。其中大唐负责的管线部分早已修通,而由中石油负责的一部分管线因种种原因至今仍未修通,造成克旗煤制气项目迟迟不能投入生产。
因管线无法掌控,煤制气企业就难以连续稳定生产,其在产品价格上也缺少话语权,企业利润无法保障,生产积极性因而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产业发展。小小的管网就可以阻碍整个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也反映出我国能源领域改革政策的不到位。
笔者认为,国家应利用管网建设进一步推动能源领域改革,政策上完全可以借鉴高速公路建设模式,本着“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天然气管线建设,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管网建设,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活力。
第三,管网建设涉及面广,有关法律政策应及时跟上。一般来说,只要资金到位,煤制天然气生产装置的建设周期相对好掌控。但一条管线往往需要跨越多个省市,沿线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比如河流、森林、公路、铁路、文物保护、沿线居民利益等等。很多穿越区域都需要办理各种复杂的手续,需要环境评估,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其中有些问题企业自身确实难以克服,需要社会团体、当地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支持、协调,特别是相关法律知识在民间的普及要跟上。
煤制天然气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能不能投产,不仅取决于项目本身,还受制于输气管线。这是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的教训。因此,企业在项目的规划阶段,要多打几个问号,要考虑项目建成后,能不能把气输送出去,怎样输出去?是自己建管线、“借道”别人的管线、还是多方联合建设?管线建设的周期需要多长时间?如此种种的问题,一定要在项目建成之前弄清楚,确保管线贯通。否则,项目建好了,也许就成了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