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合创技术人员向调研组介绍企业的“零排放”设计工艺、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等情况。 (企业供图)
车辆在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中疾驰,驶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巨幅雕像,《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黄河流域能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组目目睹了古老游牧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完美结合。
近日,调研组走进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图克工业园区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合创),探寻其优化煤炭资源利用结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秘笈。
靶向定位 做优煤炭化工
走进中天合创项目园区,只见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装置塔罐林立。
“该项目是国家石油替代战略示范项目,每年可生产360万吨甲醇(中间产品)和137万吨聚烯烃产品。作为特大型国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中天合创为全国、内蒙古及周边相关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聚乙烯、聚丙烯产品。”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柳先友向调研组介绍说。
据柳先友介绍,中天合创是一家集煤炭、化工和电力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煤炭深加工示范企业,由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家股东单位投资建设,股权占比分别为38.75%、38.75%、12.5%、10%。
柳先友表示,该项目建设的目的在于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生产多种煤基能源化工产品,作为对石油化工的重要补充,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同时发挥煤炭深加工产业优势,完善和延长煤炭下游产业链,促进资源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该项目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既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
精准施策 崇尚绿色环保
针对煤炭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难题,传统煤炭化工企业会作何行动,使煤炭结构更优、底色更绿?调研组带着疑问走进中天合创展厅。
在展厅中,调研组的目光被中天合创的“零排放”设计工艺所吸引。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该工艺的基本流程,污水、废水及高含盐水处理等均采用“零排放”设计,循环水装置凉水塔改开式为闭式,每年能够节约用水逾230万吨。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煤化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柳先友说。
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图令调研组眼前一亮。柳先友向调研组介绍,为避免2个煤矿大量疏干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国有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中天合创投资近9亿元建成并投运矿井水深度处理装置,实现了每吨产品水耗10吨左右,既避免了疏干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又完全替代了煤化工生产所需的黄河用水,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环境生态脆弱的西北地方意义重大。
煤制烯烃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的奖牌在展厅中熠熠生辉,调研组成员纷纷点赞。
在展厅中,调研组还看到了中天合创分质制盐、分布式光伏发电、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余热发电、高闪气回收等降碳减排项目的实际成效,中天合创不断提升煤化工绿色低碳竞争力的蓝图已绘就,煤化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已日渐呈现。
谈到发展规划,柳先友胸有成竹:“下一步,中天合创将坚持把好能耗和碳排放‘双控’关,持续提升‘三废’管控水平,积极推进固废和危废减量化,加快推进VOCs、NOx治理及灰渣综合治理。”
创新驱动 引领行业发展
“煤炭化工一体化、产业高端差异化、生产绿色低碳化、装备技术现代化、管理控制信息化”是中天合创的发展优势。如何让优势更明显,并做到与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质量发展并行?“创新驱动是关键。”柳先友坚定地说。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技术人员通过动态模型向调研组展示了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运用的创新技术。
一是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中天合创斥资引入法国液空空气分离技术、美国GE气化技术、德国林德甲醇净化技术以及鲁奇公司的甲醇合成技术,工艺及设备技术水平处于前列。
二是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各套装置运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技术,其中S-MTO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装备国产化比率高,很多大型机组如压缩机、高压煤浆泵等都实现了国产化。
此外,中天合创S-MTO装置单系列规模能力达180万吨/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甲醇制烯烃装置,于2016年10月23日甲醇投料并产出合格的乙烯、聚丙烯产品。装置整体平稳运行至今,最高负荷率达110%。S-MTO技术在中天合创煤化工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和顺利开车,为该技术申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奠定了基础。
柳先友告诉调研组,中天合创的股东之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氢能企业”,目前已经启动鄂尔多斯3万吨/年绿电制氢项目建设。中天合创将结合绿氢项目,加速推进煤化工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对现有装置挖潜增效和耦合绿氢改造,突破运行瓶颈,延伸含氧化学品产业链,全面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产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持续提高经济效益。
下一步,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天合创将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现有资源和配套条件,继续推动三期项目建设,争当中国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