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6月1日于四川眉山召开的2023 年全国高效肥产业发展论坛暨化肥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化肥产业仍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高效肥产品占比小、产业链发展水平低等突出问题,高效肥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微信图片_20230601135813.jpg
顾宗勤指出,我国高效肥发展虽然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还不高,未来还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有高效肥产业供应链安全性不高,产业链创新驱动力不足,关键技术仍有待攻关和突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难度大等五个方面的挑战。
顾宗勤介绍说,2022 年国际市场氮磷钾等基础肥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我国钾肥依赖进口,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居高不下;氮肥、磷肥也受煤炭、天然气、硫黄、磷矿石等原料价格驱动居高不下,在局部时段供应偏紧。直到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国内市场逐渐降温,氮、磷、钾等基础肥价格逐渐回落。氮磷钾等基础化肥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剧了高效肥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对高效肥生产造成了干扰。如有的基础肥企业由于基础肥盈利较多,且不需要做市场推广而暂停甚至放弃了高效肥的生产;有的二次加工型企业因没有把握好市场节奏,风险管控能力弱,造成经营亏损而退出市场;也有的企业因买不到原料而减少了高效肥的生产。
顾宗勤指出,近十年来,我国肥料产业进入转型发展期;从企业数量变化来看,目前原料开采企业 522 家、一次加工企业约有 460家、二次加工企业约有 5760 家,行业共约有 6740 家企业涉及肥料生产。我国肥料产业链的结构呈上游企业相对集中、下游企业相对分散的金字塔型结构。而目前我国的高效肥发展主要由需求驱动,高效肥的创新驱动力从下游向上游逐变弱。而下游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上游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带动上游协同创新。比如,下游企业需要一款原料肥来加工高效肥,但是下游企业规模小,一个小的订单很难吸引大型企业为之进行技改。
顾宗勤认为,我国高效肥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产品性能不稳定、产品效果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问题,一些关键技术仍有待攻关和突破。如绿色安全可降解的缓控释肥包膜材料制造技术,低成本自动化包膜技术及配套装备,环境友好稳定高效的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生物刺激剂制造技术,适用于尿素生产工艺的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复配技术,增值肥料的肥效验证和质量检测方法,适用于高效节水灌溉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适用于大田作物生产、无人机施肥的水溶性肥料制造技术,廉价高效的液体肥储运及施用装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顾宗勤介绍说,国内高效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制假售假、标签标识不规范等时有发生,局部地区、个别品种相对突出,尤其是部分小企业的产品问题比较严重。制假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情形。一是偷减养分。高效复合(混)肥料产品偷减磷钾成分,虚标含量,在肥料产品监督抽检中有效成分不合格占所有问题的一半左右。二是假冒名牌。故意混淆模仿知名企业的商标和品牌,在产品包装上“高仿”,“傍名牌”打擦边球,真假难辨欺骗消费者。三是包装标识不规范。对肥料标识的强制性标准执行不到位,存在该标识而不标识、不该标识而违规标识,随意标识肥料商品名,夸大宣传或虚假描述产品功效等。四是流窜兜售。有的不法分子选择省市交界地流窜行骗、上门兜售,“躲猫猫”逃避监管。五是概念营销。有的打着新型肥料、功能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和防虫治病等幌子虚假宣传,还有的采用赠送礼品、培训洗脑等方式诱导农民。六是网络售假。有的利用企业网站、平台网店和微信群等进行展销,经营资质和产品真伪难保证,查处十分困难。这种行为应该予以规范和打击,否则将不利于高效肥的健康发展。
顾宗勤指出,当前,我国肥料管理相关的规定,主要分散在《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中,相关条款对肥料监管的针对性不强。如《产品质量法》作为产品质量领域的一般法,对肥料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不具体,执法人员难以把握,不敢处罚。一些企业钻政策漏洞,看到国家未对化肥养分含量制定强制性标准,就自行给产品取新名字并制定养分含量相对较低的企业标准,监管部门对此很难进行打击。同时,肥料标准管理涉及工信、化工、农业等多个行业、多个部门,体系混乱、缺乏衔接,不同行业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甚至冲突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叠加,给肥料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导致假劣化肥坑农害农现象难以禁绝。
虽然高效肥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顾宗勤认为我国高效肥仍然有很多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政策导向有利于高效肥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高效肥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