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调研的50家园区中,有14家园区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占比28%,另外还有12家园区涉及煤化工产业。这26家园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甘肃省等9个省份,84%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调研的园区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主,一些传统煤化工产业也逐渐转向现代煤化工产业,总体呈现出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装置水平高、逐步向下游延伸的特点。
调整规划致力升级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随着煤化工行业的蓬勃发展,资源、环境等掣肘问题显现。一些在规划初期对周边资源可利用率估计不足的园区,已经出现了附近无煤可用、需从外地购买的局面,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同时,受2015年我国实行用煤指标总量控制影响,中东部地区煤化工园区的用煤指标比较紧张。一部分煤化工园区开始调整产业规划,从传统煤化工走向现代煤化工,从规模型发展走向精细化升级路线。
总体来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能源化工技术、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一些园区正在重新调整规划和定位,发展适合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产业。
以陕西榆林地区化工园区为例,当地的化工园区大多数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做大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大型化工项目配套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走精细化发展道路。
目前,榆林加快园区整合优化,原则上不再新设化工园区,每个园区只规划发展2~3个主导产业。其中榆横、榆神作为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的核心工业园区,在建成一批大型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烃、盐化工及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的同时,也分别规划了精细化工产业园,布局一批煤基精细化工终端产品项目。
根据榆林产业园区整合优化方案,榆林将形成园区23个(含“区中园”5个),其中涉及化工园区6个,许多园区进行了整合。榆阳高新区、榆佳经开区以及米脂、绥德、子洲、吴堡、清涧等工业园区明确限制或禁止新建化工项目。
此外,大路工业园、河津经开区、孝义经开区、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等专业煤化工园区或涉及煤化工产业的化工园区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同时,积极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下游产业发展。
龙头项目带动产业
从调研来看,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园区蓬勃发展,在规模型龙头项目的带领下,煤化工园区更注重推进产业链延伸、现有技术升级。
比如鄂尔多斯大路煤化工基地作为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规划布局的四个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56个。已建成国内首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伊泰一期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项目)、国内煤化工行业目前单套规模最大的甲醇生产装置(久泰一期100万吨/年甲醇和1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和内蒙古第一家大型压力容器制造项目(中航黎明锦化机6万吨/年大型压力容器制造项目)。2017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5.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6.88亿元。目前,园区正在大力延伸产业链条。
同时,煤化工园区的创新能力可圈可点,榆林地区的园区企业拥有多个世界首创技术,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等方式,在煤化工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及工艺,走在全球煤化工产业的尖端,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绿色发展筑牢根基
调研显示,当前,这些化工园区以节约煤资源、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为核心,号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改造,践行绿色循环化理念,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把资源吃干榨净,努力延伸园区内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推动当地化工行业产业升级。
同时,为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些化工园区还不断对装置和技术进行自主创新、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等煤化工下游产品,推动煤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调研走访的煤化工园区在环保安全上比较下功夫,特别是在废水排放上精益求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大路园区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覆盖全园的安全和环保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了管委会与区内企业的无缝衔接和24小时不间断监管,大大提升了园区内的安全和环保管理水平。神木锦界工业园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阳煤集团太化清徐化工新材料园区则对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在污水“零排放”等方面成效显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发展过于迅速,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煤资源紧缺的情况,包括一些富煤地区。同时由于向下游发展的产品种类有限,规划中的下游产品同质化较高,区域性产能过剩风险呈现,须谨防部分热门产品在未来几年出现的过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