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特急通知,拟于近期到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砂石、水泥、混凝土等建材价格形势开展专题调研。这则消息引起了笔者关注,砂石何以入发改委法眼?好奇心驱使笔者上网搜索了解到,最近砂石、水泥等在局部地区价格暴涨,一货难求。联系到农资行业,这种现象也已出现,化肥连续涨价,农药部分品种严重缺货,价格连续上涨。无疑,环保收紧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9月11日,网传今年将取消取暖季钢铁限产比例,造成当天黑色系期货价格大跌。那么,环保政策是否会适度放松?可能性很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本轮物价的上涨,既有人民币贬值、贸易战和国际油价上涨造成的输入通胀压力,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季节性紧缺压力,也有供应收缩造成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的传导压力。前两者涉及外部和不可抗力,可控程度低,而后者在政府可控范围内。
供应很快收缩,但消费有一定惯性。在环保趋严的高压下,上游收缩太快,消费收缩较慢,造成上游价格上涨。而消费能力不能同步增长,上游价格无法传导到终端消费层面,只能压缩制造业利润空间或逼迫下游企业停产,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畸形??上游利润大幅增长。其后果有三:一是出口产品失去竞争力,出口数量下降,不利于汇率稳定;二是下游产能出清,PPI的传导更顺畅,进一步推升CPI;三是造成失业率提高。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7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出口、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工作方针。我们会发现,环保趋严造成的供应收缩不利于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出口和稳预期。
环保主管部门5月底就下发了环保禁止“一刀切”的文件,并反复告诫禁止“一刀切”。8月29日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层层加码、不级级提速,咬定目标持续推进,以群众真实感受作为检验标准,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巨大的震慑力量。对符合有关排放标准的企业,不得随意要求停产,切实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此次会议表态一致,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在通胀预期抬头和经济有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增加供应不仅能抑制通胀,而且可以增加就业和出口。结合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表态,笔者判断,环保有放松的可能性。
具体到化肥,价格上涨的原因,氮肥是环保限产和限气的后果,磷肥是出口、环保限产的叠加,钾肥是输入型价格上涨。假如环保政策作出调整,至少可以减轻化肥价格的上涨压力。
很显然,化肥、农药价格处于近几年高位,企业利润可观。化肥、农药价格维持高位的原因不是需求增加,而是供应下降。供应的下降不是产能不足造成的,而是政策限制导致。政策可能正在发生调整,势必对后期的化肥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笔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