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智能配肥发展需要思考四个问题
在当前的农业形势下,减用量、提效益、绿色发展已成为农资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与此同时,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民要求更低的劳动强度,因此,简便、自动、精准的农业服务模式将是重要方向。智能配肥模式正是满足了这个需求。
“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是我们当时提出来的,当时的模式是政府测土、企业配肥、推广指导、农民用肥的模式,可以说为中国测土配方施肥闯了一条道路。
但是今后如何让智能配肥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四方面问题:一是技术上要简便、精准;二是要大幅降低成本,保证效益;三是要摸索一套多赢的机制,最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进来;四是依靠监管和诚信,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
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农资导报》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健秋:智能配肥在探索中前行
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需求变化。近几年,随着土地规模化运营加速,规模种植热情高涨,但能实现良性运转的种植大户屈指可数。究其根本,规模化种植与散户相比,存在强烈的全程个性化服务需求,这种需求是传统渠道难以满足的。以施肥环节为例,肥效针对性不强、用肥成本过高是种植大户普遍面临的困境,而测土配方施肥攻克的正是这一痛点。
随着“互联网+农业”兴起,一波依托“互联网+测土配方施肥”的商业浪潮席卷农资行业,以六国易农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嫁接更多高价值的、贯穿从种到收全程专业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一方面让农户精准减量施肥、符合国家减肥增效战略,另一方面让化肥供应链更高效,让农户得实惠。
与此同时,智能配肥模式的推广与落地还面临一些实操难题,仍需全行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农资导报》作为行业权威媒体,将持续关注智能配肥发展,并努力搭建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智能配肥是肥企新的突破口
2017年化肥行业数据显示,氮肥、磷肥在国内产量和消费量都呈下降趋势。而复合肥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中型企业退出复合肥行业的现象增多。2018年产能和产量会继续下降。长远看肥料行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肥料生产与农业发展不相匹配,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服务能力和水平都滞后于农业现代化需求。因此企业要找新的突破。
中国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兼顾生态环境和农业效益,这对肥料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企业要在控制成本、省时省工省力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农业需求相匹配,六国化工的智能配肥模式嫁接了使用指导、农技服务等方面的农业服务,正符合这种要求。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司腾飞:智能配肥利于化肥零增长
201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春耕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指导企业提升农资供应服务水平,健全农业现代服务体系,推进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发展农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理用肥高效施用,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化肥成本。在化肥零增长背景下,智能配肥将是一种选择。
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从三点入手:第一,多措并举,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第二,激发活力,努力填补供应短板;第三,强化监管,促进安全绿色发展。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充分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未来化肥以及智能配肥行业的发展方向。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李敬海:支持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化肥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化肥行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推进化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服务,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我国化肥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规模化农业的发展,种植户对企业“产品+服务”模式,乃至种植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的需求日趋强烈,我们支持化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适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贯穿“肥料生产—科学施肥—种植业解决方案”的完整链条,实现企业与用户效益最大化。2018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化肥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智能化水平、加速转型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施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杨俐苹:智能配肥发展前景广阔
我认为以土壤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的小型配肥生产蓬勃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智能配肥通常建厂(站)成本相对较低;配方肥通常选择养分含量高的原料肥料,故节约运输成本;而且配方是根据具体地块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设计的,因而在农艺上是合理的,更好地为农民带来高产、高质和高收益。配方肥不仅是商品,更是社会化服务形式,企业应当加强智能配肥技术依托,去除假服务、伪服务,服务先于产品,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建立以高效土壤测试和科学推荐施肥为基础的,融合生产、营销和农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供应体系。建议企业在智能配肥产品中加入新型肥料创新技术,如有机—无机配合技术、氮肥缓控释技术、微生物肥技术、生物刺激素等,生产利用效率高的配方肥料产品。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加强智能配肥质量监管,亟待修订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和掺混肥料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规范和健全配肥企业服务档案,建立配方肥料样品存留监管机制,使配方肥真正成为科学施肥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