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主办的农资企业转型发展研讨会暨迪斯科现象研讨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此次会议聚集了农资业界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以及专家,共同探讨肥料企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
去产能不如优化产能
众所周知,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多年连增,但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环境和土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指出,肥料、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在逐年增加,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工信部、环保部等部委相继出台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项政策。农资企业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之一、在中国这轮农业农资转型升级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对化肥行业来说,2015年的关键词无疑是产能过剩。去产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2016年的核心任务。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原名誉理事长刘淑兰指出,氮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突出,产品销售利润率只有1.65%,是整个肥料行业中较低的。“十三五”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最佳时期,需要市场优胜劣汰的职能推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严格准入政策,加强政府监管并建立落后产能的长效退出机制。但是退出落后产能在执行上还是遇到一定问题。刘淑兰说,现在僵尸企业的数量不少,不退是因为退不起。职工安置、债务处理、危化品的搬迁等问题摆在眼前。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也认为单纯的减量生产,退出落后产能是有困难的。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职工安置问题将更加突出。武希彦还指出今年的磷复肥行业形势大不如前,现在来看,磷酸二铵产量下降2.9%,销售额下降15.9%,磷酸一铵产量下降0.8%,销售额下降6.1%。
单纯去产能不如优化产能,产能的优化可以是产品的创新升级,也可以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可以是营销模式的创变等,存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肥料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选择创新之法。
中国农业在发展中也在改革中,这因为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为肥料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墨守成规,困难就会频繁发生,改革创新,天天都有机遇。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分析了近几年农业部的相关政策并指出未来肥料企业应该在生产新型肥料、改进肥料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产品创新。
测土配肥大势所趋
在目前的行业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关于这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也给出了答案。高祥照、武希彦等专家都提出今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目前中国的化肥利用率低,土壤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多余的营养元素不但会使土壤板结,还会造成水源污染、富营养化等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浪费。测土配方施肥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作物需要啥,农民就施啥。力争实现在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中微量元素行业分会秘书长亓昭英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她说:“零增长并不是不施化肥,而是将各种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进行协调,合理匹配,在这种情况下,过剩的元素自然会减少。”
什么是新型肥料?什么是好肥料?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曾宪成认为,只有土壤环境友好型肥料才是好肥料。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背景下,肥料的开发和利用应以“土肥和谐”为前提,培育土壤肥力应坚持一荣俱荣的原则,不应以牺牲一个换取另一个为代价。根据中科院和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农业对大气污染的贡献超过30%。比如氮素利用率,全国平均只有33%,山东地区只有24%,土壤对大气雾霾的影响也很大。肥料创新未来要做到控碳、低碳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只有跟大气环境相结合,才能真正走向高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谈到,在创新方面,肥料产品除了保证营养全面,还要注重肥料的增效性。好的肥料能做到合适的含量、合适的比例、合适的形态以及合适的助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主任刘建明则用自己研究的一项技术给未来企业的创新做了示范。他说,目前团队正在研究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把石头变成一种纳米级的矿物颗粒,因为能够被植物的根酸所溶解,所以这种纳米级的矿物颗粒能够直接被植物吸收。石头中的营养元素很全面,有80多种,可提供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纳米级颗粒不仅提供养分,还能够调节土壤生态环境。
创新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一纸空谈,创新更要落地。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吴礼树在说起创新落地的问题上,指出中国肥料企业的创新是形式多于内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许多肥料企业的老板认为做肥料很简单,不注重研发。然后是人才的缺乏,目前做肥料的大多为植物营养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吴礼树还说,中国的企业在广告上面的投入相比国外要多,而目前企业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搞创新,“要把广告写在大地上”。
创新落地的问题。亓昭英也给出了自己对创新落地的看法,她说,现在植物营养已经形成一个大的概念,很多企业在朝着这方面发展,但却没法将这方面的创新落地。亓昭英认为,农业要创新发展,就要对各种经济作物,大田作物归类,因为同样的作物在中国不同城市种植,由于土壤不同,气候不同,施肥的方案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可以尝试把主要的经济作物进行类别划分,施肥方案按照经济作物的类别来进行相关的制定。企业也不要大而全地去研究所有的经济作物,而是专门研究几种,企业做到小而精,这样下来,见效可能会更快。因此企业要想创新,要想走在这个行业的前端,核心就是将创新真正落地。
从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如果一家肥料企业只盯着生产、销售这两个环节,那么注定这个企业发展之路走不长远,因为这种发展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了。为什么好多企业生产的肥料推广起来会很困难,而很多认为不好的肥料卖得很火,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弄清楚农民的需要。是不是越贵的肥料就越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白由路所说:“农民需要啥,我们就生产啥!”
如何知道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肥料呢?这就要求企业做好基层的服务。国外一些大型肥企就是以底层需要为基础,从需求侧提供服务并且提高服务质量。如果企业肥料的服务跟不上去,不告诉农民如何使用,那么后期的销售形势会很严峻。白由路举了一个例子:在适度的规模经营以后,掺混肥企业必须转型,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现在没有一个证据表明如果在等养分的条件下农民自己掺的肥料和工厂掺的肥料有所不同。因此这些企业如果不转化为服务型企业,那这些企业在未来可能就没有生产空间了。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技术贸易服务中心主任尹立勇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市场有需求的产品就是企业要生产的产品。如何将服务型企业扎根更深呢?中国地广物博,每个地方的需求都不一样,要深入研究不同作物对不同地块的需求,这样企业就会在这个地区有市场。
在行业形势日益变化的大潮下,农资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企业引起重视。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指出,肥企转型首先需要明确方向。农资行业需要转型,当企业转型更为关键,因为行业由企业构成,所以企业现在是什么型,未来是什么型,需要加以明确。其次,转型的企业,在管理上需要注重方法。一个企业没有管理是不能想象的。过去生产型的企业变成销售引导型的企业,再演变成服务引导型的企业,甚至变成全方位的,全产业链的,全程的解决方案服务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好好地研究管理方法,要创新方法。另外,肥企发展需要借助前沿技术,要关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熊鹤文 徐久凯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