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可替代液化石油气的清洁能源,二甲醚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颇富戏剧性。2008年,由于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中国启动替代能源战略,作为替代柴油及民用燃料的二甲醚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日本是最早开展二甲醚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国家之一,早在2001年就提出发展二甲醚汽车的战略计划。中国紧随日本之后,消化吸收并开发出自己的二甲醚生产技术,但早期的二甲醚仅限于胶黏剂、气雾剂和医药麻醉剂等少数领域,消费量很少。
2005-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使得天然气、液化气的需求量猛增,供需矛盾突出。每年冬季,南方各地都会闹“气荒”,推动液化气价格飙升。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化学性能及燃烧使用性能与液化气极其相似的二甲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加之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甲醇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开始过剩,为二甲醚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由此国内掀开一波又一波的建设狂潮,部分厂家边建设边审批,二甲醚产能出现井喷式的增长,据金银岛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08年,年增长率平均在40%-100%间。
随着利益空间一步步被激发,2013年二甲醚达到产业发展以来最高峰,国内总产能达到1289.8万吨/年,由于市场持续缺乏政策引导,国内二甲醚产能过剩问题渐渐突出,中国二甲醚产能井喷式增长导致区域间企业过于密集,装置利用率由此大大压缩,2007年国内二甲醚开工率仅为41%。截至2013-2014年度,二甲醚新增产能虽得到严格控制,但偶有装置投产消息流出,加之液化气疲弱走势抑制,气醚价差大大压缩,二甲醚需求由此进入“冬季”,国内开工率一度跌至3成左右,这是自二甲醚产业发展以来开工率的最低点。
截至2014年,国内二甲醚产能与产量分别达到1090.8万吨/年及478万吨/年,其产能已占到世界二甲醚总产能的95%以上,但由于国内二甲醚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相对弱势,94%以上的二甲醚应用领域均集中在于液化气掺混方面,而二甲醚作为柴油卡车的替代燃料、二甲醚重整制氢用于燃料电池、二甲醚作脱水剂以及化学原料方面均处萌芽阶段,其中日本在二甲醚的应用技术领域依旧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的做法及经验很值得借鉴。
目前,国内二甲醚掺混标准编制虽已完成,但实施日期一再搁浅,2014年度-2015年度《耐二甲醚橡胶密封材料》及《瓶装液化二甲醚调压器》标准的出台,对于燃气用二甲醚专用系统的实现及规范市场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但混掺标准文件的出台日期仍将无限延迟,二甲醚产业发展由此转入衰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