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肥料正成为化肥行业发力的焦点,因为它契合了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也适应了产业升级的需要。不过,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浅尝辄止,满足于炒作新概念、制造新噱头。
缓控释肥:并非一控就灵
在新型肥料家族中,缓控释肥无疑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从2000年起,中国缓控释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我国已成为缓控释肥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当年产量达到70万吨。
对农民而言,任何的新型肥料,最终必须以增产效果说话,缓控释肥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国内有农业专家曾做过总样本数为93个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接近一半的样本为平产,增产的样本比例不超过40%,此外还有14%的样本为减产。这个调查数据,可能与我们常见的企业宣传在感受上差距明显。
缓控释肥为何不能做到一控就灵?笔者认为,缓控释肥并非包打天下,它同样受到应用区域、作物、季节、施用方法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缓控释肥的效果差异较大,肥效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施用技术决定。
与此同时,在缓控释肥制造环节,还存在诸多亟待克服的短板。比如,对于有机包膜缓控释肥而言,作为包膜的有机材料价格昂贵,还会带来二次污染;硫包衣缓控释肥会加剧土壤酸化程度,可能不适于南方酸性土壤和菜园,在水田中还会带来硫化氢毒害;而采用无机包裹的缓控释肥,最大的难题是控制效果难以保证。此外,无论是硫包衣还是无机包裹类缓控释肥,都对氮养分含量有局限,不利于配制高浓度的掺混肥。稳定性肥料:并非一定稳定
稳定性肥料其实也是缓释肥的一种,只不过,它采取的是化学抑制的途径,减缓氮素的挥发流失。稳定性肥料一般采用两种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国内研究发现,添加脲酶抑制剂的肥料利用率均在30%以上,比不加脲酶抑制剂的尿素氮利用率提高了5.2%左右。而添加硝化抑制剂之后,氮肥能在更长时间内以铵态氮的形式保持在土壤中,铵态氮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因而流失的比率大大降低。
但是,稳定性肥料在增产效果上并非一定稳定。由于土壤环境多变,脲酶抑制剂在田间试验中未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国外学者在综合了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在那些作物产量潜力大、土壤氮的水平低、土壤和环境条件都对氨挥发有利的地区,施用含脲酶抑制剂的肥料将有最大收益。
同样的,硝化抑制剂也存在类似情况。土壤肥力水平不同、作物种类各异、硝化抑制剂品种多样和土壤本身等因素,都会带来硝化抑制剂类肥料增产效果不稳定。
更重要的是,稳定性肥料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2013年1月25日,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牛奶被曝含有有毒物质双氰胺。后来经调查得知,一些牧场喷洒含有双氰胺的化肥来培育牧草,导致牛奶被污染。事实上,双氰胺就是稳定性肥料中的抑制剂种类之一。
可见,在稳定性肥料开发中,研制更具适应性的品种,寻找更安全的抑制剂,这些都理应成为技术攻关的焦点所在。
有机肥:并非完全有机
增施有机肥,被认为是消解化肥环境风险、减少肥料资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发达国家,有机肥用量要占肥料总消费量的近一半,与之相比,中国有机肥使用量异乎寻常地少。但在农业上,使用有机肥并非是做简单的加法,因为有机肥不完全有机。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曾在2009年分析了全国118个商品有机肥样品,并比照中国标准和欧盟标准测定了重金属超标情况。结果发现,按照中国标准,镉超标为 3.39%,铬为4.42%,砷为13.56%;按照欧盟标准,砷超标最严重,超标率为33.90%。
在专业化养殖场,使用畜禽粪便制取的有机肥则存在较为突出的激素问题。此外,畜禽粪便制得的有机肥还存有病虫害和土壤酸化问题。大部分以畜禽粪便为主的有机肥发酵之后呈酸性,会加重土壤酸化。从畜禽粪肥中,我们还能检出芽胞杆菌属、大肠杆菌及10多个属的真菌与一些寄生虫等。
而对于工业废弃物做成的有机肥,盐分过高同样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在有些产品中,其中的钠离子含量高达4%以上。如何让有机肥更安全、更绿色、更有机,是对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的一次考验。
水溶肥:并非产业正途
从去年起,水溶肥市场大热,成为肥料行业的一道景观。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在这个新兴领域,我们究竟拥有多少原创性的核心技术?
盲目模仿和工艺落后是这个产业的突出软肋,大部分企业是根据进口肥的配方进行模仿,极少考虑当地作物养分需求。大部分企业工艺落后,产品简单混配,易潮解或板结,染色不均,杂质高,水溶性差,严重制约了水溶肥料的销售。
而且,在被扭曲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一些企业不是在技术革新上动脑筋,而是走起了旁门左道。诸如为了迎合和误导农民,大量使用激素类物质,这样用了后,前期效果明显,但后劲不足。在原料选择上,依据不是养分配比情况,而是根据价格选择原材料种类,导致有效养分浓度低,总养分浓度上不去。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玩起了造假把戏,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添加激素后冒充水溶肥,或者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替代一部分高价生产原料来牟取高额利润。(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