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序扩建引发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发酵,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吉林省化肥企业在资源以及技术等方面与山东等化肥大省存在差距,企业更是处于寒冬时期,发展举步维艰。”10月8日,松花江农业公司经理刘慧说。
吉林化肥企业到底遭遇哪些发展难题?是否有破解之道?为此笔者进行了调查。
无序扩建 产能过剩
过去10年间,我国尿素产能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3%,近两年更是达到10%。产能和需求增速的不匹配,导致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今年9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尿素生产企业日产量约为17.9万吨,开工率约为68.9%。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4.7%,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仅为55.7%。
“吉林省农业种植面积大约7251万亩,每年需用各种化肥360万吨。但吉林省化肥行业发展较慢,尤其在国内化肥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开工率更低。企业盈利能力几乎丧失,生产经营压力大,都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尤其是山东、陕西等省的化肥汹涌而来,本地化肥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刘慧说。
他的话得到吉林邦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玉岭的赞同。“今年以来,吉林周边的化肥企业仅能生产2~3个月,产品还不一定能够顺畅地卖出去,有时候不得不采取赊销等促销手段。一些肥企为了维持经营,买来外省便宜化肥进行深加工,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有机肥或者缓释肥,以此来维持生存。”黄玉岭表示,由于国际化肥总产能仍在不断扩大,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不但会抑制国内化肥出口,同时还将有更多廉价化肥争夺市场,吉林化肥企业的压力会更大。
“今年化肥市场尤其不好做,我们的产销量仅为去年的2/3,这还是我们加大营销手段的结果。化肥企业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黄玉岭说。
成本劣势 企业亏本
“产能过剩使得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当前市场中,谁的产品成本低谁就占据了主动和先机。在这方面吉林省肥企和山东、山西等省份的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加上企业规模小,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方顺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先生说。
据他介绍,当前肥企之间的成本差异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和供应渠道不同造成的原料价格差异,以及工艺设备和操作水平不同造成的物料消耗差异。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国内氮肥产能大量向西部资源地转移。“吉林省煤炭资源匮乏,因此在这方面不占优势,而在技术和规模上更不能与山东、山西等化肥大省相比。”刘慧说。
而且,吉林肥企总体上科技投入不够,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化肥行业由于准入门槛低,小厂直销、同行增多等多因素导致化肥市场乱象横生。一些小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缺乏专业人才,生产工艺、设备简单,重复建设、仿制品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吉林一家停产的肥企负责人表示,前7个月,我国氮肥行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吉林肥企也难逃厄运,不少企业今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转型升级 路在脚下
“产能过剩、企业亏损,当务之急是肥企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是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原料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销售模式、物流仓贮、人员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调整,还涉及到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问题。谁首先完成了这一任务,谁就率先走出了调整的困难时期。”刘慧说。
刘慧认为,随着供水、环境、人力等制约因素的日渐收紧,西部相对东部化肥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同时由于生产装置与消费地严重背离,运输和仓储越来越成为西部企业保障供应和稳定市场的制约因素。对此,吉林肥企应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兴下游应用,消化部分剩余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吉林化肥农药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为了减少亏损,吉林肥企还要在服务上做文章,要对用户服务到村、到户、到合作社;要延伸化肥使用功能,提高肥料二次加工比例,降低单质肥料销售量,满足现代农业对肥料的新需求。
“我国多数氮肥企业从氨醇平台上出发实施产品多元化,受条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束缚,可选择的产品种类不多且基本属于大众化产品,导致企业开始了转型但产品并未同步升级。产品的同质化削弱了产品间的市场互补效应,造成了市场同步涨落、产品同步过剩。在调整的初始阶段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相信这种状态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届时行业将实现根本好转。”刘慧这样分析。
“提高效率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肥企要明确对常规肥高效化、功能化、液体化发展的认识,逐渐提高高浓度氮肥、复合肥占氮肥产品比重,加快肥料新品种开发步伐。”黄玉岭说。他还建议,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氮肥、甲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三废”排放较多,将会成为环保治理的重点行业。因此企业要加大这方面的治理,在下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赵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