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的窗口拉长变大,我们不难发现,甲醇市场自2008年7月以来,走出了为期6年的大熊市行情。尤其今年上半年,在产能过剩、传统消费疲软、新增消费乏力三大因素共同打压下,甲醇市场更走出了近6年来最低迷的行情——除1月中旬至2月中旬有过不足10%的小幅反弹外,几乎毫无抵抗地一路下跌。6月中下旬,各地甲醇出厂价一度低于多数企业综合成本,导致行业亏损面扩大、减产停产企业增多,装置平均开工率不足60%。这种现象引发不少人士对甲醇行业前景的担忧,一些分析机构也对甲醇市场中长期走势给予了负面评级。
但笔者以为,甲醇行业和甲醇市场后期并不悲观。相反,在新增消费强劲增长拉动下,持续6年调整的甲醇行业,正在积蓄力量、寻求突破。后期有望在量能配合下,结束调整,步入稳健发展轨道。
首先,产能过剩矛盾日趋缓解。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国内甲醇产能、产量分别为5696.2万吨和3584.7万吨。按正常行业装置平均运行率85%作参考,产能过剩约22%似乎十分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其中包含有110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及22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产能。而受焦炭需求疲软、成本倒挂明显影响,国内焦炭装置开工率已经并将持续走低,110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产能最多只能发挥60%。至于22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产能,则因国内天然气货紧价高,相当多的装置长期停运,少数企业低负荷运转,同样难以全部发挥作用。尤其去年7月1日国家上调天然气价格后,气头甲醇装置开工率已跌至50%左右。在未来3年气头甲醇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逐渐上升,开工率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这样算下来,国内甲醇有效产能其实只有4156.2万吨。若以去年的产量和85%装置负荷率推算,扣除500余万吨净进口量,国内甲醇产能其实并不过剩,这为行业景气度恢复创造了条件。
其次,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8年以前,联醇产能一度占国内甲醇总产能50%以上。而联醇装置以无烟块煤为原料,采用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存在工艺技术落后、装置规模小、能耗高、污染大、产品综合成本高等弊端。甲醇市场经过持续6年的下跌后,这些装置连同小氮肥装置一起,被市场无情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效清洁气化技术为龙头的大型烟煤制甲醇装置,这些装置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由于工艺技术先进、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排放少,原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其规模效益显著、竞争力较强。随着这部分甲醇产能的扩大,国内甲醇行业结构不断优化,成本中枢下移,抵御进口甲醇冲击的能力日益增强。
尤为重要的是,新增消费成为行业发展新引擎。与化肥、焦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而需求日趋减少的情形不同,甲醇行业产能虽然看似也过剩,但由于成功培育了甲醇车用燃料、甲醇制烯烃、甲醇制芳烃等极具前景的新兴消费市场,行业健康发展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充足动力。
截至7月10日,国内已经投产的甲醇制烯烃装置合计产能445.5万吨。后期,还将有阳煤恒通、神华宁煤、山东神达3套外购甲醇制烯烃装置,以及陕煤化蒲城、神华榆林、蒙大新能源、久泰鄂尔多斯等众多煤制甲醇项目投产。保守估计,2014年,国内甲醇制烯烃领域消耗甲醇将达1100万吨。根据中国氮肥行业协会的测算,到2016年,中国甲醇制烯烃总产能将达1000万吨,届时年消耗甲醇将达3000万吨,占国内甲醇总产能1/3强,成为甲醇消费第一大领域。
车用甲醇燃料的前景同样可期。尽管因利益集团掣肘M15甲醇汽油标准迟迟未能出台,但车用甲醇燃料显著的性价比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助推交通运输行业年消耗甲醇400余万吨,并以每年50万吨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工信部主导的高比例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已经在晋、陕、沪有序推进,后期有望启动第二轮试点并扩大试点范围,将推动车用燃料领域甲醇需求量大幅增长。
另外,DMMn(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制芳烃等极具潜力的甲醇消费领域目前正在建设大型工业化装置,一旦形成规模,年消耗甲醇将分别超过1000万吨。由于中国经济有望较长时期保持中速增长,预计甲醛、醋酸、甲基叔丁基醚、二甲基甲酰胺、二甲醚等甲醇传统消费领域后期虽然不会大幅增长,但仍有望保持目前发展水平。
因此,在传统领域巩固、新增需求放大共同推动下,甲醇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甲醇市场也有望筑牢底部,走出持续慢牛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