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行,为一直令业内头疼的甲醇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带来新希望。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甲醇下游开发的工艺路线已达14余种,可生产下游产品20余种,2012年甲醇下游需求增加了近500万吨。但是,面对一直在60%徘徊的开工率,尽快拓展甲醇下游成为近年来业内主攻方向。
据了解,由华电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催化剂开发”和“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成套工业技术开发”两项技术于3月18日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并于4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业内专家认为,FMTA技术立足于甲醇做芳烃,开辟了以甲醇为原料的新的下游产品技术路线,打开了消耗国内过剩甲醇产能的新途径。据FMTA技术开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魏飞介绍,目前我国芳烃缺口约为600~700万吨,如果按1吨芳烃消耗3吨甲醇计算,那么仅用来做芳烃的甲醇就将达到2000多万吨。
产能过剩问题已严重困扰甲醇产业多年。来自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甲醇产能年均增长率达到32%,2011年和2012年产能同比增长21.7%和10.2%,也就是说,近年来,我国甲醇产能一直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加,而2008~2011年装置开工率分别为55%、43%、45.6%和56.5%,始终未突破60%,产能相对过剩始终保持在40%左右。2012年,我国甲醇装置开工率虽然达到60.8%,但产量同比增加达18.6%,且在建或筹建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达50多项,规划甲醇产能在6000万吨以上,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甲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多年来一直是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胺、二甲醚等多种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因此,尽快打开下游市场,是目前业内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甲醇氧化制甲醛、羰基化制醋酸、脱水制二甲醚、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外,将甲醇作为一种燃料和能量载体,直接用甲醇代替汽油、甲醇调和汽油或用甲醇制造汽油等的研发进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甲醇汽油产量约695万吨,占全国汽油消耗量约8%~10%。同时,将甲醇作为碳氢化合物生产乙烯、丙烯等合成烃类及新材料的研发也取得了进展,如甲醇制丙烯、甲醇制低碳烯烃、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等。2012年煤经甲醇制烯烃总产量已接近130万吨。据了解,甲醇下游需求在2012年1年内就增加了426万吨,其中甲醇制烯烃和甲醇汽油(燃料)是消费增长最快的下游应用,消费甲醇共计1148万吨,同比分别增加了63.1%和30.5%。另外,以甲醇作为单细胞蛋白质生产食品级蛋白质(甲醇蛋白)、利用甲醇蒸汽转化制氢或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等先进技术也都在投入应用或研发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