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DS催化剂的发现
魏雄辉博士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研究时,发现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的血红蛋白大多数都转变成了高铁血红蛋白(HbM),其中的铁离子都是三价铁离子,并且这些三价铁离子全部被带强负电的离子或集团中和,而不能再生,也就是说,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的血红蛋白失去了载氧能力。受此启发,他模仿正常血红蛋白的载氧性质和功能,研制出了一种全新的含铁的络合(或螯合)聚合物,简称为DDS催化剂。实验证实,DDS催化剂具有较强的载氧能力;DDS催化剂用作DDS抗癌剂和DDS补血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最初,魏雄辉博士是为了寻找抗癌药而研制DDS催化剂的,并不是为了脱硫。在研究抗癌药物之前,他对烟道气和工业原料气的脱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未能冲破传统脱硫技术的束缚,最终均告失败。在研制出了DDS催化剂以后,他突然想到,脱硫时也要提高脱硫液的载氧和吸氧能力,以便将溶液中的S2-和SO32-氧化成S和SO42-,为此,他将DDS催化剂加入脱硫液中,进行脱硫实验,结果发现含有DDS催化剂的脱硫液的脱硫效果非常好,优于传统的脱硫技术,并能够将气体中的硫含量降至1mg/m3以下;就这样“脱硫专用的DDS催化剂”被发明了。
2、DDS催化剂的可能分子模型
根据DDS催化剂的分子结构的特征因素,经折叠和杂化以后其可能分子空间模型如下:
3、DDS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为了方便地阐述DDS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我们用DDS-O-表示DDS催化剂中的“负电柱”(或氧柱);用DDS-Fe+表示DDS催化剂中的“正电柱”(或铁柱),“正电柱”又有“二价正电柱”(或二价铁柱)和“三价正电柱”(或三价铁柱)之分,我们分别用DDS-Fe2+和DDS-Fe3+表示。
研究表明,DDS催化剂中的“负电柱” DDS-O-可以“捕获”其周围的带正电的粒子,在DDS溶液中带正电的粒子通常有Fe2+、Fe3+、Na+、H+等;“正电柱”可以“捕获”其周围的带负电的粒子,在DDS溶液中带负电的粒子通常有SO32-、SO42-、S2-、HS-、CO32-、HCO3-、S2O32-、OH-等。
DDS催化剂中的“正电柱”和“负电柱”基本上是相互平行的,且“正电柱”和“负电柱”的中心平行距离为8~20Å,而正、负离子相距在此距离范围之内时,非常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捕获”在DDS催化剂中的“负电柱”和“正电柱”上的正电粒子(或正离子)和负电粒子(或负离子)很容易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实际上DDS催化剂为这些化学反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便利的场所。
DDS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大致可以描述如下。
DDS催化剂的脱硫催化机理可能是:
CS
2 (g) CS
2 (l) (二硫化碳从气膜界面转入液膜界面,并传至液相主体)
CS
2 (l) + DDS-Fe
2+ CS
2 Fe
2+-DDS
CS
2Fe
2+-DDS + H
2O + DDS-Fe
2+ + DDS-O
- DDS-Fe
2+HS
- + DDS-O
-H
++ COSFe
2+-DDS
COS
2 (g) COS
2 (l)(硫氧化碳从气膜界面转入液膜界面,并传至液相主体)
COSFe
2+-DDS + H
2O + DDS-Fe
2+ + DDS-O
-DDS-Fe
2+HS
- + DDS-O
-H
+ + CO
2
H
2S
(g) H
2S
(l)(硫化氢从气膜界面转入液膜界面,并传至液相主体)
H
2S
(l) + DDS-Fe
2+ + DDS-O
- DDS-Fe
2+HS
- + DDS-O
-H
+
DDS-Fe
2+HS
- + DDS-O
- DDS-Fe
2+S
2- + DDS-O
-H
+
2DDS-Fe
2+ + 2DDS-O
-H
+ + [O](空气)
2DDS-Fe
3+ + 2DDS-O
- + H
2O
2DDS-Fe
3+ + DDS-Fe
2+S
2- 3 DDS-Fe
2+ + S(以硫沫形式排出系统)
DDS催化剂的脱二氧化硫的催化机理可能是:
SO
2 (g) SO
2 (l) (二氧化碳从气膜界面转入液膜界面,并传至液相主体)
SO
2 (l) + H
2O + Na
2CO
3 NaHSO
3 + NaHCO
3
NaHSO
3 Na
+ + HSO
3-
DDS-Fe
2+ + HSO
3- DDS-Fe
2+ OH
- + SO
2 (g)↑(重新释放)
DDS-Fe
2+ OH
- + DDS-O
-H
+ DDS-Fe
2+ + DDS-O
- + H
2O
因此,特别注意:DDS脱硫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湿法生化脱硫技术,其脱硫原理和概念与传统的湿法脱硫技术完全不同,DDS脱硫技术的脱硫过程中始终有生物物质DDS催化剂及其相应的好氧菌参与,所以,怎样保证DDS催化剂及其相应的好氧菌处于最佳的活性状态成为了本技术的核心。